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中图分类号] D619; D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28-0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积极发展新型政党关系,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广泛深入发展,汇聚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

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一大贡献,就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建军理论、武装斗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俄国十月革命是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先占领城市,然后把革命推向农村,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种革命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之初,发动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都没有取得成功。而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革命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这种国家制度形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毛泽东主张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制度的国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这些理论的概括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卓越贡献。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树立起了一面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前进的鲜明旗帜,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理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几十年,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甚至有的由此产生了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建设引向错误的道路。由于率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都是欠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滞后,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其优越性和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要彰显相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邓小平纠正了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错误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应当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纠正了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还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建设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科学分析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和要求党努力实现和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透支等问题。国际上,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大局和长远,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世界社会主义历来主张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世界社会主义实现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积累有益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典范。“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中国改革开放重振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发展潜力。中国改革开放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强大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苏联模式曾是社会主义各国学习的榜样,但这一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的失败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而中国改革开放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视角、新理念和新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力、改善民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抵御敌对势力的遏制和和平演变。因此,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社会主义面临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了传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束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农村,我们克服了传统集体所有制的束缚,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各级政府过分集权,依靠僵化的计划特别是指令性计划推动经济发展。计划脱离市场,产品生产的数量和品种及其资源配置,都由政府决定。结果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往往不能及时生产,供不应求,而市场不急需的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主动性。市场在整个经济运行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形成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只有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这些从根本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邓小平最先指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发展导向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推动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苏俄建立之初,列宁曾设想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发展经济合作,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并推行遏制苏俄的政策而未能实现。后来苏联实际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两个平行市场,即经济上两个阵营内部各国展开合作交流,而两个阵营互不往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广阔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是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建设的。这无疑对社会主义建设不利。因此,中国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创办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等。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和各种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全方位、多领域融入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合作共赢的大局中。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是苏联模式造成的权力过分集中、人民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等弊端,使这种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生搬硬套别国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和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克服了以往苏联模式的弊端,避免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结局,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

发展新型政党关系,为国际政党交流合作指出光明前景

各国党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奋斗,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世界社会主义帮助下建立和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也尽其所能支持、帮助各国党的发展,同各国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各国政党交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发展新型政党关系,开创了各国党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坚持独立自主,是发展新型政党关系的首要原则。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具体情况的路线方针政策,独立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根据时代要求和本身需要采取正确行动。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处理世界社会主义和各国党的事务中,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看法,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我们发展新型政党关系,始终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我们尊重各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道路的选择,不横加干涉、不随意否定。其正确与否,由他们自己作结论,而不是由我们作结论。我们不把自己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强加于人,也反对别人将其模式强加于我们。我们在同各国党的交往中,始终坚持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我们反对别人对我们发号施令,也同样不对别人发号施令。这是各国党发展正常关系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各国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但这应坚持自愿原则。

我们发展新型政党关系,始终坚持完全平等的原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平衡,有的党党员多、影响大,有的党党员少、影响小。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党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平等发表意见、平等进行交流。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对各国党平等相待,决不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世界社会主义纠正和克服了大党主义,形成了各党平等交流、平等协商、共同奋斗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扩大党际交流的范围。一般而言,世界社会主义涉及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同时,积极主动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政党进行交流交往。交流内容广泛丰富,包括交流对世界局势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开展多边合作、应对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减灾减贫、防止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反对恐怖主义等问题的看法,可谓无所不谈。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主持召开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各国政党或政党国际组织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主动邀请外国党领导人访华,结合国家、政府、人大外交外事活动开展政党外交,推动民间外交等。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世界社会主义开始走出低谷,日趋活跃。同时,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秉持不挑头、不建立国际中心组织的原则。事实证明,坚持这一方针,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和各国党的发展。倡导和发展新型政党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成果,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