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等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让高等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强调,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高校则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校风就有什么样的教风、学风,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才。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数量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也对高校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意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建设“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好“师德”关,抓住“谁来教”这个重点。韩愈早在《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正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世界观、学术能力、道德品行、生活作风,甚至是对一些事件的态度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讲师、教授,还是发挥着行政职能的老师,都应当遵循以德为先、以才为要的要求,“德、行、才”缺一不可,切实以良好的品行、丰富的学识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高校在选人用人时,也要把好“师德”关,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教师,大力引进、积极培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把好“学问”关,落实“教什么”这个根本。故步自封于传统教材、闭门造车于基础学科是研究不出好成果、培养不出好人才的。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瞄准急需紧缺型实践领域,培养实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瞄准高精尖研究领域,培养钻研劲头足、领悟能力强的科研人才,同时要贴近实际发展需要,畅通产学研用一体化通道,让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把好“育人”关,紧扣“教给谁”这个核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既要发挥专业课程作用培育专业人才,认清大时大势,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避免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理论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又要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为引导,让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保持高度一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既是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神圣事业,更是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伟大工程,需要立足“国之大者”,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跨步前进。(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1/1220/1153413.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赵一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