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对外传播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对外传播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人民中心”理念是新闻舆论工作“依靠谁”“为了谁”的观念,属于新闻舆论工作价值目标观念,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整个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应该说,新闻舆论工作本质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是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要求的工作。对外传播工作的实质又是以上工作从境内向境外、从国内群众到海外受众、从传统媒体到报网微端全媒体的延伸,以争取全世界人民的了解、理解、接受和认同为方向,为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目标,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外部舆论环境带来复杂影响,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优势,将“人民中心”理念贯穿于对外传播的全过程,对于进一步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竞争中的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对外传播中贯彻“人民中心”理念的重要意义

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是在外宣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融合了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产物,也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坚持“人民中心”价值理念,是对外传播工作中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宣传工作本身就是群众工作。在对外传播中贯彻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做到用群众观点引领和指导外宣工作,用践行群众路线的成效检验外宣工作。对外传播工作只有牢牢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才能树立群众工作思维,获得牢固的群众基础,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是自媒体时代牢牢把握国际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应有之义。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从“被时代”走向“我时代”,碎片化、粉尘化传播导致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也加剧了反精英、反建制思潮的蔓延和深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凝聚共识、统一发声,但也容易因身份特殊、口径单一导致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等问题。特别是部分西方民众往往对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抱有不信任态度,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传播模式往往与政策高度捆绑且内容单一,在自媒体时代更难以“抓人”。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以其便捷、直观、互动性强等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窗口,也是国际舆论竞争的新平台。只有以“人民中心”的立场和观点科学审视自媒体时代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才能不断提升外宣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在国际舆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是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牢牢占据道义至高点的必由之路。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湖北省成功治愈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多位重症老年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与一些西方国家“停止救助老年人”的谬论、美国三分之一的病亡病例是养老院的老人或工作人员等事实行成鲜明对照,充分反映了西方所谓“文明”“人权”的虚伪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精致利己主义的本质。成功的对外传播必然要牢牢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走入人的内心,发现人的艰难,寻找精神力量,在平凡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是对外传播增强感召力、影响力的根本所在。

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是调动和汇集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对外传播格局的必由之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参与式新闻”广泛兴起,普通公众借助现代数码和网络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地参与新闻传播的机遇,传播主体不再囿限于传统的媒介机构。尤其是拥有大量粉丝的各类“网红”“大V”能够在网络舆论场一呼百应,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行业壁垒。新闻生产已不再是少数从业者的专利,“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格局越来越突显。在对外传播领域,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技术力量的驱动和赋权下,正在经历由一元(政府)向多元(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的转变,民间(社会)力量长期以来处于依附地位的局面正在逐步扭转。只有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重大机遇,充分挖掘和运用这股巨大的传播力量,牢牢把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在对外传播中践行“人民中心”理念的路径

“投其所好”,积极运用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思科公司(Cisco)2019年2月发布的《视觉网络指数预测及趋势2017-2022》预测,202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48亿,将占据全球人口60%,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将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5G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视频逐渐成为互联网流量的中流砥柱,到2022年将占所有互联网流量的82%。尤其是在疫情全球蔓延、社交距离拉大的背景下,网络视频类社交媒体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2021年1月至3月,抖音国际版TikTok下载数达3.15亿次,创下全世界所有APP单季下载次数的最高纪录。美国调查数据显示,Tiktok在美国年轻用户中浏览时间更为惊人,18岁以上用户每月累计浏览时长高达858分钟,相当于13小时以上。要顺应全球传播生态变化趋势,抓住社交媒体视频化发展的机遇努力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声音、画面、符号等丰富传播载体,规避语言障碍,降低跨文化传播的门槛,拉近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分众传播,精准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众的文化传统、宗教背景、教育程度、经济水平、政治倾向等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国家内部,也因职业、阶层、年龄、地域等差异而对外部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偏好。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效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激活了受众信息选择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对外传播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下群体化、同质化的传播方式。“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是新形势下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和偏好,做好顶层设计,注意区别对待,使传播更加具有明确的客体指向性和针对性,形成更具特色化、标签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对外传播行为,努力实现“一国一策、一区一策、一事一策”的精准传播。

“以心传心”,用有温度的人格化传播提升穿透力和感染力。互联网生态的核心是人格化传播,要适应新形势下传播媒体的变化对传播方式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有温度、有情绪的人格化传播贴近受众、打动人心,进而实现价值观的传播。要从以关注事件、问题为中心转向以关注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故事为起点,把人的故事、理念升华到现象级,从新闻话题变成社会话题,形成全新的传媒构建、传播和收尾的全新模式。改变“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了解传播对象的信息需求和表达习惯,根据自身传播需求和目的,努力缩短对方“想听”和我方“想说”之间的距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格化符号,发掘能够更好地承载国家元素、观念和文化,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实现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打造更多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故事载体,善于运用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既有着眼于精英群体的宏大叙事,也有着眼于草根民众的润物无声,提升“以小见大”的呈现能力。

着眼未来,切实做好对国外青年群体的传播工作。当前,“Z世代”(一般指1995—2010之间出生的青年群体)正逐渐成为全球青年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Z世代”已经超过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约30%。皮尤中心2019年在40个国家开展的“全球态度调查”显示,大多数西方国家青年群体对华态度比老年群体更加积极。应该说,国外青年群体的对华态度和认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际社会的中国观,因此有必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做好对国外青年群体的对外传播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中外青年交流,搭建更多中外青年群体之间的对话平台,丰富交流形式和内容,增进彼此理解。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化特色,在对外传播时多使用“Z世代”听得懂的语言,打造“Z世代”喜闻乐见的传播产品,尊重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多摆事实、提供信息,确保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为国外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机会,通过留学、游学项目、实习培训等“请进来”的方式,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价值观治理观、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继续推动青年热衷的游戏、电竞、社交软件、音乐、电影、动漫等领域的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更多中外文化传播载体及平台。

依靠人民,积极构建国际舆论引导工作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在当前情况下,只有走好对外传播的“群众路线”,才能及时因应国际舆情新变化,牢牢把握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主动权。要树立内宣外宣“一盘棋”理念、全域宣传理念,打通内宣外宣通道,坚持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借鉴内宣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既要用好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也要高度重视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既要用好政党、政府、智库等“高端”渠道,也要用好网络名人等“草根”代表。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外宣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民中心”理念的创新经验“反哺”内宣,使两者相互参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及其基本关系》,《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②《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欧阳悦悦:《公民新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博弈》,《青年记者》,2008年第35期。

⑤张殿军:《习近平对外人文交流战略思想论略》,《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

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