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反动统治者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此,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1935年12月17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2月25日,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这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6.解放战争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而是想利用这一招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以此来消灭已变成赤手空拳的共产党;二是,可以利用谈判来争取发动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后来毛泽东到重庆来了,经过43天的谈判,在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但是,《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
为了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有利条件,毛泽东把工作重点放到作战指挥上来。他在给各大战略区的许多指示中,一再强调对付国民党军队进攻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自卫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二是胜利的原则,即“反则必胜”。
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愈战愈勇,随着东北、北平、南京的解放,最后解放全中国。
南京解放后,毛泽东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9月21日下午7时,毛泽东等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在欢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场外鸣放54响礼炮中隆重开幕,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达5分钟之久。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庄严时刻!毛泽东致开幕词:“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的讲话,使许多人热泪盈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