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茤祥委员:京津冀协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版

王茤祥委员:京津冀协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版

1月7日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科学技术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建议,建设“专业—产业”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升级版。

王茤祥说,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最高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必须坚持“国之大者”的理念和顺应现代创新大势,着眼于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王茤祥说,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围绕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推广应用等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协同共生的创新系统。总体上来看,北京的科技实力已处于国内领先、世界较前的位置,但创新体系的弱点、断点、堵点依然不少。一是北京产业偏软,在创新链比较短、供应链比较窄的软件、网络等产业上优势明显,但装备制造、材料等“硬产业”却明显存在不足,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落地成长为优势产业。二是空间资源有限,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北京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新体系,要跳出北京谋发展,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破解难题,内外联动建设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体系。

王茤祥建议,遵循规律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他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正是北京破解创新难题的重大机遇。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是北京创新资源的单向线性延伸或简单重复建设,要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建立“专业—产业”耦合的新的生产函数,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实现北京科技能力支撑三地产业发展、三地产业发展加速北京科技进步。要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统筹推进机制,优化“科学驱动、发展原创”的创新模式,北京着力以一流大学院所的优势学科为支撑,进一步整合国际顶尖创新资源,围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方向构建多专业门类的科学技术一体化攻关能力,致力于研发原始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发展。强化“需求牵引、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三地立足主导产业分工,北京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与无人驾驶、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生物医药、新能源、环境保护,天津围绕民用航空、绿色化工,河北围绕化学制药、钢铁,系统梳理及规划全产业链所需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联合北京的多门类专业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实施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