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金元浦:北京冬奥会的人文遗产与世界意义(3)

三、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带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的一个重要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现在,这样一个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短片《未来的冠军》,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萌娃们虽然一次次跌倒、爬起,却始终欢笑着面对挫折,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以举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22年2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已经实现。同时,实现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参与人数为1.43亿,中部地区为0.68亿,西部地区为0.84亿,东北地区为0.51亿。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其后的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在2015年以来参与过冰雪运动的受访群众中,以“个人自发参与”的比重最高,为92.64%。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5.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举行开幕式后首场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最喜欢萌娃滑冰滑雪的那段小视频。他说,所有人看到这样一群小萌娃滑冰滑雪,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来时都会露出会意一笑,这恰好也表达了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理念。同时他还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多是想强调人民性,从仪式前暖场、传递国旗入场到致敬人民环节并没有邀请专业的艺术家和演员。参与演职人员多是普通学生和市民,强调的是一种团结和人民性,这是跟以往非常大的不同,“我相信在全世界大型活动这样的规模表演中,不使用专业的艺术家和演员是极少发生的,我很高兴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体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四、北京冬奥会: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新融合

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会提出了“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互惠的现实平台,多元创造、对话交往、和谐共存、共同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理念。奥运会是各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盛会,它构建了世界各民族文明、文化、体育与艺术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巨大平台。

对于人类多元文明的崇仰、保护和发扬,是顾拜旦以来奥林匹克人最深层的意念,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文明,也渴望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文化和文明。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再次认识中国,传承久远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了又一次对话、交流,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中国古今文化获得了再一次交汇的新机遇。

尤其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适逢中国春节。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们在这里一起感受“春节+奥运”的双重喜悦,各国朋友在这里一起过春节、看奥运、赏冰雪、庆团圆,这是古老东方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生动体现。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这既是对世界文明新的阐释,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新的启示。

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西方,但是奥林匹克文化交流却具有全球意义。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生活是人类竞争、奋斗、失败、成功的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运动员展示自身成就的最大平台,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北京冬奥会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表达了世界各国朋友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也展示了中华儿女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在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一些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在这里经历了训练期,经历了比赛。他们通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反馈是,这里的训练场地和比赛场地都非常好,人工造雪也特别棒,这是确保他们顺利进行比赛的关键。这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奥运遗产,中国正在为冬季运动建立一个真正的遗产。随着中国工作人员在所有这些场馆的经验,我们将在未来几年感受到中国带给世界冬季运动的意义。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