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素质的调查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瑞典学者尼尔肯通过对本国公民对修建核电站争论的研究,确定了公众科学素质内容的指标体系框架。当时瑞典政府想对利用核能发电制定国家政策。为了了解公众对核能发电问题的看法,瑞典政府出资成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为将近80000人的瑞典公民群体提供了有关核能发电的资料和需要讨论问题。课题组对被调查者先进行了一个调查,然后将他们按10-15人分成小组对核能发电的可能后果进行讨论。由于参加讨论的人多,讨论延续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讨论结束后,瑞典国家公民信息理事会又对相同被调查者群体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听取了核能发电的两种结果以后,被调查者自认为自己在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讨论以后,已经具备决策能力的人由原来的63%上升到73%。
而在美国,早在1957年美国国家科普作家协会就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素质的调查研究,当时正值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前,调查的问题仅涉及到放射性微粒回降、饮用水中的氟含量、小儿麻痹疫苗和航天飞机。
1988年,美国的米勒和英国的托马斯和杜兰特合作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指标体系做了重大的修改,调查内容也做了修改,问题采用了开放题和封闭题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精度。
三、国际科学素质比较
科学素质水平国际比较是通过世界各国的调查机构一同参与,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测试题目,将来自各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完全的比较。比如,“激光通过汇聚声波工作”,答案是“错”,我们在这道题的错误率比其他国家要高。“父亲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答案是“对”,我国的正确率是39%,比日本的25%和俄罗斯的22%要高,但低于美国的62%和欧盟的64%。“所有的放射性都是人为的”,答案是“错”,我国的正确率是46%,高于马来西亚的33%和俄罗斯的35%,但低于日本的56%和欧盟的59%。“抗菌素既能杀死病毒也能杀死病菌”,答案是“错”,我国的正确率是18%,跟俄罗斯一样,但低于韩国的30%和日本的23%。“电子比原子小”,答案是“对”,我国的正确率是24%,低于美国的45%、日本的30&和俄罗斯的44%。“人类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我国的正确率是70%,仅仅低于日本的78%,比欧盟、美国、俄罗斯都要高出20多个百分点。“我们生活的陆地数百万年来一直在漂移而且未来将继续漂移”,答案是“对”,我国的正确率是45%,高于俄罗斯的40%。以上是2008年的科学素质水平比较,和现在的数据有稍许变化,但是变化不是很大。
四、中国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挑战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
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亟待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差距比较大。所以,中国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至关重要,而不是有了科普法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科学素质调查,其中寻根查源是关键。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