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建目标论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7-0037-08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路线纲领,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的建设上的奋斗目标,是党的高高飘扬的旗帜。

确定什么样的建设目标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

党的建设目标是指党通过自身建设要达到的境界或状态。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无论是对党的领导,还是对推进党领导下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就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而言,党的建设目标是工程“总施工蓝图”的方向引领。实施一项工程总得有一份施工蓝图,制定这份施工蓝图总得有一个总的考虑,这就是,“我们最终要建成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党的建设就是一个巨大无比而又需要持久推进的工程,从1939年10月起被称为“伟大的工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被称为“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又被称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一份份顶层设计的“施工蓝图”就是一份份“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些“总要求”就是党的建设目标的具体表述。因此,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提出、分解、实施和验收,最终影响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整体效果。也正因如此,党的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党的建设来说是首要问题。

就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系而言,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是“四个伟大”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所以在“四个伟大”中如此重要,是因为无论是伟大斗争还是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顺利推进,首先需要到位的是党的坚强领导,而党的领导要坚强有力,党就必须坚强有力,党要坚强有力,就需要有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有力的锻造。“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要硬,首先又必须对怎样才叫过硬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在“四个伟大”的相互关系中,确定什么样的建设目标是伟大工程能否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和要害所在,因而是顺利推进“四个伟大”的关键所在。

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目标是党自己树立起来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党正是通过对党的建设目标的郑重确定,向党内党外宣示党的根本政治追求,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综上所述,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即对于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郑重回答,事关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和“四个伟大”的推进,其地位十分重要,其意义十分深远,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

党的建设目标的发展历程

毫无疑问,党的建设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导下确定下来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历史任务出发,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目标。他们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俄国革命的斗争中,提出了俄国党的建设目标。他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意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革命的政党向执政的政党转变,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经典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定党的建设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目标的确立。为解决确定什么样的建设目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在党的一大上,党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党的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毛泽东于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将党的建设定位为“伟大的工程”,并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进一步明确了这样清晰的党的建设的目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从此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党在险恶环境中战胜强大的敌人,完成肩负的艰巨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的探索与曲折。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尤其如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和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党的建设目标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走过曲折道路。

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总结党的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初步提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宣布:“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此后,毛泽东又在不同场合多次作过类似表述。他在接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在这里,实际上已提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党的建设目标的确立开始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是出现了严重偏差,这就使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给党自身和党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拨乱反正与巩固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调整。党的建设目标的表述,一方面,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规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核心”或“领导核心”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对党的建设目标又作了一次比一次更为清晰、更加完善的表述。

邓小平对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一直非常重视。早在1965年12月,邓小平同亚洲一位共产党领导人谈话时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修改党章是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崭新定位,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也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第一次明确表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党的建设目标更加细化,提出了党要“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这样的概括,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继续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确立了面向21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为加强市场经济形势下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1989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宣传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上指出:“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更加坚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样的先锋队,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亲密,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党的十四大在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进一步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新时期党的建设定位为“新的伟大工程”,并明确提出了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党的建设目标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对这一目标任务作出调整,强调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要求,突出了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目标的最大特点,是更加注重以执政党应有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实现途径。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2005年1月,胡锦涛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命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的党建思路,将党的建设目标概括为“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八大报告一改过去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能力等方面概括党建目标的做法,着眼于破解“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课题,将其表述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开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要求,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实践的经验,对党的建设目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强调中国共产党既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也要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正式提出,大大促进了党的建设的实践进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全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大增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成为全党共识和自觉行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基本内涵

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相比较,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在已提出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全新提出了“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朝气蓬勃”的新内容,表达了这个政党所应该具有的先进性、人民性、革命性、坚韧性、昂扬精神风貌等多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特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列宁也强调要保持党的巩固性、坚定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组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上,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而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这就是说,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从而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脱离群众的政治危险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得到“人民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他还指出:“我们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势力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人心向背事关重大,失去了民心,党就有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和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马克思认为,区别于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同时,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揭露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直至到达自己的宏伟目标。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希望,自然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正因为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还将“周期率”概括为“四个不容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这“四个不容易”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党必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一个懒散、暮气袭身的政党是不可能带领人民实现如此宏伟目标的。因此,在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强调“朝气蓬勃”,强调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十分重要而必要。“朝气蓬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这既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也是衡量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

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定位,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本质要求。从创建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党既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何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可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入新时代,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在阶级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实现了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在根本宗旨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奋斗目标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时代号角。也就是说,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理想信念虽然在某些措辞上有“变”的一面,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从未放弃和改变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继续走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更新气象和更大作为,就必须更加坚定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逻辑起点和逻辑归宿的有机统一体。这主要因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以先进性作为联系纽带的。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意味着党自身素质必须过硬,要能够经受住时代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意味着党自身精神状态要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味着党自身决心要大,要以敢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管党治党。对于上述工作做得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看是否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和使命担当。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密切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中国共产党才能科学地制定党的建设目标。只有依靠全党对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加强,对“5+1+1”布局的推进,对理想信念宗旨的坚守,党的建设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4、31、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欧阳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