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国好物

设计中国好物

(艺术赋能美好生活)

人的一生,与物朝夕相伴。很大程度上,物的品质,决定了生活的品质。再说,物不单单是其本身。它的功能、样貌、价格、受众,往往展示了社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大幅改善。大家清晰地认识到,好的生活是物质、精神并进。越来越多人对日常所用有了更高要求。好物的概念,除了满足实用功能,还在于凝聚文化、彰显价值、带动生活品质提升,也体现出社会的发展。这种意识,成为设计师、消费者、市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

尊重传统,融合创新

中国是工艺大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创造了大量优秀的器物。传统中国日常用品具备丰厚的多学科价值,其中的佼佼者早已成为博物馆藏品,化身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具备各种日常用品完整的生产线。大量的生产、实践,不仅满足本国需求,也让“中国制造”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日常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造物方式,以及好物的概念,均发生了改变。工艺类的文化遗产如何跻身21世纪的日常生活呢?中国既是现代化的受惠者,也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生活的意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一步一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2017年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就专门指出传统工艺要拥抱现代设计,而现代设计也早已看重传统工艺的价值。可是,两者如何结合,是一个难题。简单地说,传统工艺是农业文明的成就,现代设计乃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许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不是把传统做好,传统自然就会进入现代;而是做好了现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传统与现代并非矛盾的前后关系,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未来的传统。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真正继承传统,不是复制外在的符号,而是汲取内里的创造精神。对此,笔者认为在于4个字:“舍形取神”。

例如,中国传统工艺大多选择自然材料。对材料的理解与使用——也就是处理好材料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充分反映中国人的造物思维。好物,就是人物合一,是人与材料背后的自然合一,与自然的可持续相处。如此这般,才能做到“天人合一”,造物,也顺理成章。这种面向未来的智慧,不是农业文明的专属,或者仅仅限于中国,应该在更大范围发扬光大。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的融设计图书馆,正是将其作为切入口。它汇集了中国多个省份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研究成果,系统整理材料架构和脉络体系,并开放给喜爱工艺的所有人。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汇集于此,专注材料和工艺研究,身体力行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十几年来,这里诞生了“吱音”“之禾”“素然”“见南花”“本土创造”等一批秉承相同理念的中国品牌。它们的创造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代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向往现代,紧贴大地

中国人心灵手巧。陶瓷、漆器、织绣、金石等工艺门类,都能体现中国人这方面的长项。当然,好物难得,一丝一毫的改进,都是创造者、消费者与材料、工艺无数次对话的成果。为了顺眼顺心的器物诞生,创意、生产、使用、消费,每个环节力图精益求精。锦绣大地,靠的是意识、意志、坚韧,还有爱。

好物不是因为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偶然事件。它们不仅把握丰沛的文化根脉,还是针对现实与理想矛盾的优化方案。中国的设计师正视器物背后意义的转换。他们审时度势,凭借“中国设计”的语言,活跃于国内国际的设计舞台,并屡获殊荣,实力有目共睹。

同样,中国消费者注重日常用品的品质。他们不再追求简单的奢华、名贵,而有自己的认知。好物,给消费者带来自知、自爱,甚至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会主动品味其中的奥妙,也或许是潜意识里的被动接受。它们的工艺、材料、功能、器型等,无不化成一个个具体瞬间,与我们一同喜怒哀乐,甚至携手变老。

创造者会欣喜于自己的创造被更多消费者使用。“痣”品牌的设计师刘柏煦,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他的蓝边厚杯,是以早年铁路用杯为原型的再设计。他说,那时候的绿皮火车里铺设的是木地板,在晃动的列车中,使用厚重杯身比较稳固,即使跌落也不易破碎。蓝边厚杯保留了铁路杯的厚度,盈握于手,很是扎实;杯口有斜面角度,减少了喝水的噪音,既有历史的温度,也有设计的精妙。

“因为它们最日常”

有种声音认为,好物多多益善,自然会迎来好的生活。可器物从来不是以单一的面目出现的。万事万物,紧密相联。所以,更有可能是有好的外部环境,才会激发出一众好物的诞生。事实是,相对于创造好物,建构适宜的生活方式,并因此推出系列产品,乃是最近二三十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首选。

作为一个善于造物的国度,中国从来重视这个问题。一批有志之士致力于将现代制造与传统工艺理念结合,打造拥有中国智慧的现代化产业。他们长期关注可持续性发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紧随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品牌”在服饰、家居、家电、建筑等领域上的全力拓展,也反映了这种实践。或许,没有什么能够比日常用品更适合担当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因为它们是入手入心的被感知物,自带强劲的说服力。

今天,普通人的日常所用变得丰富多彩且个性十足。中国人对于好的生活方式的认知,不再停留于概念之上,更是日常的点点滴滴。他们手中的一杯一碗,不正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最佳例证吗?刘柏煦就曾坦言,他在意的设计还是碗和杯子,“因为它们最日常”。

这两年,多个城市举办的“双手做工劳动者市集”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艺术机构纷纷举办日用好物的展览;新媒体对于中国好物的推介,也深深地抓住了大众的目光。年轻一代对工艺、手工、劳作的关注,已然形成一股热潮。在江西省景德镇陶溪川艺术集市“陶然集”里盘桓半日,难免会被年轻一代的热情所感染。他们是创造者、消费者,也是中国好物、中国好生活的代言人。

相信在更多人的合力之下,“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等中国好物,会继续阔步向前,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