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四个关键指挥棒

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四个关键指挥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放在一起进行了系统论述,作出了整体部署。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教育、科技和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彰显了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实施路径,确定了评价目标,确立了制度文化,全面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政治指挥棒,牢记“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质量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保障。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政治指挥棒,牢记“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确保科技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的全过程。要铸牢科技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基石,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科技报国、创新济民的使命担当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中。

第二,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培养指挥棒,明确“怎么培养人”的实施路径。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创新崛起的必由之路,全面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人才选拔指挥棒,明确“怎么培养人”的方向路径,就是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立足长远,更加重视人才的科学选拔,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

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能力。高等教育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探索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的自主道路和中国模式。教育部2020年起实施的“强基计划”,加大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学科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人才的自主选拔和自主培养,支撑国家自主创新和整体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评价指挥棒,确立“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方向。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没有第一生产力的变革,第一动力的作用就无法真正显现,而在科学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应该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挥棒,进一步明确“怎样培养人”的目标方向。

要推进和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更加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提出,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通过分类评价“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要推进和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更加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科技人才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个人贡献、团队作用、创新价值、发展潜力等诸多因素。要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推进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与科技人员的实际贡献相统一。

第四,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制度指挥棒,打造“文化吸引人”的用人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理念为制度指挥棒,打造“文化吸引人”的用人环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用人文化,做到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人才工作指引了新方向,确定了新目标。我们要系统把握政治指挥棒、培养指挥棒、评价指挥棒、制度指挥棒四个关键环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我国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王云海,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