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中国贡献与深化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中国贡献与深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协调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凸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与对外交往原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性问题的中国答卷;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成果,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与共同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面对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及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有效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背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世界整体秩序调整、粮食与能源危机以及全球安全威胁增大等挑战,全球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但是,部分发达国家只顾维护自身利益而无视全球整体利益。在经济上,通过脱钩断链对他国极限施压,试图打乱全球产业链布局以及他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与产业升级;在政治上,以“民主”的名义拉帮结派,成立排他性联盟与特定国家进行对抗,甚至以区域性联盟侵害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安全上,重新启动冷战时期的军事同盟,同时建立新的军事同盟破坏全球安全格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变化,中国一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对外交往,并通过自身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壮大,主动分享自身发展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维护联合国权威,坚持以谈判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对霸权主义、强权主义以及冷战思维,勇于斗争,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干涉别国内政,始终维护公平与正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将在较长时期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主动作为,一方面积极解决领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对接国际规则,参加国际组织并在主要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综合国力逐渐上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效显著,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由此也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且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强调“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作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着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等中国传统智慧,又呈现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已获得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抓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和落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实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承认的共同价值观,超越了种族、民族、阶级甚至国家,也是全人类能够团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根本原因。如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正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为危险的系统性危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与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动荡,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提倡国际事务民主化,各国不论大小、不论强弱,提出的意见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始终遵循“对事不对人”,以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决策,推动国际法治,维护全球秩序的公平与正义;始终推动以及支持全球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打造自由流动的全球市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中国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也是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正向力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国家依靠侵略扩张实现崛起和“国强必霸”的老路,为世界提供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全新发展道路,为人类整体发展提供正向驱动力。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中国以自身发展经验为基础、以全世界的共同价值为原则,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有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

作为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四大赤字、推动全球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具体方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有力回击“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阐明了中国发展强大后如何处理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思路,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受世界各国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中国在作出永不称霸承诺的基础上,再次明确了中国实力的增长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长,中国的发展将永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正向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的外交实践。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证明,中国的外交目标与理念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一致。长期以来,中国妥善解决同邻国的历史问题,为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基础;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外交正常化,力图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持续为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果,可以看出中国不仅通过外交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也通过自身力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的外交总目标与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相一致,为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逻辑合理性。它向世界昭明,中国绝对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侵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以全球伙伴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抓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国的答案是:与世界各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正是依靠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性外交关系网络,中国得以通过自身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构建的全球伙伴关系是友好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各国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在此基础上如何平等交往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交往基本原则,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获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实践中,中国秉持求同存异的思想,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从而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通过与大国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与周边国家构建亲诚惠容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与发展中国家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团结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中国还通过元首外交、政党对话、双边合作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打下政治互信基础。

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的实践让中国现阶段GDP排名世界第二、对外贸易额世界第一,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对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体系始终给予厚望,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既推动高质量出口,也扩大市场进口的规模。中国通过推动建立自贸区和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走出一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强化对世界开放经济体系的支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且身体力行,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中国持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以自身的经济能力作为基础,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产生紧密联系,进而以自身的发展助推世界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全球大变局与全球性挑战同步共生,诞生于旧秩序的全球治理体系应对乏力。形成于二战之后的全球治理体系基本由发达国家主导,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在全球治理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对等谈判,迫使发展中国家做出符合发达国家利益导向的调整和让步。全球治理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努力消除现有的不公平规则与制度缺陷,让合作双方始终处于平等地位,以共商为合作达成合意的前提,贯穿于合作始终,任何问题都通过双方的商议共同解决;以共建作为合作的具体手段,双方根据自身条件力所能及地作出贡献;共享作为合作成果的分配模式,以公平的方式确保双方都获得应得的利益。自始至终,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并保证合作成果代表共同的利益。同时,中国积极推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扩容,持续推动并支持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转化为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为全球治理整体民主贡献平衡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疫情的催化下,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与治理赤字加重,世界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在此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方式建设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以对话协商持续推动大国的协调与良性互动为重点,构建持久和平的共同体。现阶段,随着全球化持续推进,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接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发展助推器。国际秩序在朝多极化迈进的过程中,也因部分国家实力的变化从而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多极化的世界需要更多元的参与主体,进而要求全球治理的权力体系采用更为民主化以及更为平均化的分配方式。但是美西方国家依然秉持冷战思维、霸权思维,以制裁打击和脱钩断链的方式进一步打压发展中国家,并且挑动区域大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冲突纷争不断。所以,在全球秩序的重构阶段,大国之间非良性互动与相互对抗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面对各国的利益问题,中国一直坚持只有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协商才是推进和平的正确方式。面对大国之间的矛盾,中国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来实现大国之间的协调与良性互动。

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自身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为世界的持久和平提供锚点。面对大国矛盾,中国强调对话协商以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为前提。主权与领土不仅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也是各国进行交往的基础,只有在尊重他国主权与领土的前提下,对话协商才可以达到和平的目的。面对大国矛盾,中国推动对话协商是实现各方平等对话的关键因素。在国际秩序演变中,参与对话的成员国情况各不相同,即便是大国,实力也有所不同。若以国家实力作为谈判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对话协商也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只会加剧矛盾、造成冲突,无法正常推进世界和平。面对大国矛盾,中国推动的对话协商关注具体事务的是非曲直,不针对任何国家。目前,全球成为更为紧密联系的共同体,面对各种事务,大国的态度非常重要,对话协商不应脱离事实地以对象决定态度,而应该基于事务本身进行评价并决定对策。

二是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规则,构建普遍安全的共同体。随着大国关系急剧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快速崛起,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与其所作出的贡献不相称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缺乏话语权,原有的全球权力框架并不符合现阶段的国际现实。这种权力与现实的不匹配是全球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在疫情影响下,矛盾冲突激化,原有的以美国为首的旧的单级化安全框架在全球的适用性逐渐减弱。全球安全秩序遭遇挑战:一方面,全球安全规则逐步失效,使得全球安全局势恶化;另一方面,全球权力结构与现实存在冲突。短期内,在全球安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对全球安全规则进行重塑就是稳定全球安全格局最为重要的抓手。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为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指明了方向。要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抓手,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推动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全球安全的持续稳定需要构建以安全规则为主的安全体系,而规则的有效性成为关键。只有推动共同建设才能使得安全规则被各国所承认,进而让各国遵守。安全规则调控的内容应聚焦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上,除了传统的类似乌克兰危机以及伊朗核问题等情况需要持续管控,更重要的是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气候变化危机、网络安全等也需要各国联合进行管控。安全规则的导向与目的应该是平等与和平,平等是安全规则制定的重要导向,和平是安全规则塑造的重要目的。以平等对话作为手段促进和平,坚决反对未经联合国决议的单边制裁决定。

三是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动力,通过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普遍繁荣的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商品的自由流动以及自由贸易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让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禀赋承担全球原料、加工、消费和设计职能,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虽然各个区域通过经济连接,形成了实质性的全球生产网络共同体,但是全球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国发展水平的差异化。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南北科技创新上重大差距带来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全球不均衡复苏正导致南北差距明显增大,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

基于中国发展经验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普遍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对象。全球发展的本质是全球各地区共同发展,而不应在任何情况下让任何国家任何区域掉队。现阶段,由于南北差距的增大,有必要对全球发展逐渐出现的盲区进行“查漏补缺”。全球发展倡议关注全球发展盲区,致力于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促进合作共赢。面对全球需要帮助的国家,应该授人以渔,通过项目帮助这些国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其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在帮助他国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进而实现共赢。以人民为中心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导向,全球发展倡议关注的项目是对全球人民切实有益的项目,包括减少贫困、保障粮食供应以及发展筹资等直接关系世界人民切身感受的项目,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是通过“一带一路”的软联通,以文明交流与互鉴为载体,构建开放包容的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多样性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上不同文明都为世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文明的交流交汇、相互学习,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种族的人交流互动,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种频繁的接触既带来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带来了大量的摩擦。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的内部,不同文明之间的摩擦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国际形势越是错综复杂,加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工作就越是迫切。因此,促进不同文明之间正常的良性交流,凸显文明交流互鉴的益处,合理调节文明冲突,成为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任务。

构建开放包容的共同体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思路,体现了中国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国担当。历史经验表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丝路精神推动民心相通,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谋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是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根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是构建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不同文明都值得尊重,并且只有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而也只有平等的文明交流才能互鉴,才能实现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求同存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思路,不同文明之间有极大的差异性,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双方的差异上,会导致双方分歧扩大,只有关注相同点和合作点,才是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最终才能达到和而不同。

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就可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为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池昊涵、田长丰博士以及复旦大学蒋绍澄同学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与‘一带一路’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14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③《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22年4月21日。

④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6期。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