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当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直被视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至今已经至少翻译成数十个语种出版,海内外发行量不断刷新纪录,全球范围内圈粉无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展示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关系国家形象,关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从时代潮流的“旁观者”“被迫卷入者”到时代的“追随者”“跟跑者”再到时代的“并跑者”“领跑者”的历史飞跃,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所在。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媒体机构通过向全球介绍“舌尖上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不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中国改革发展成就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以及中国政府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等,极大地满足了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成功密码的需要,同时也积累了构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成功的经验举措。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在守正创新中汇聚更多资源,努力把我国发展优势转化为对外传播优势,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新时代的中国。

一是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支撑建设。任何国家发展壮大都有其文化根源,中国奇迹背后也有无法绕开的文化密码。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重视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观念力量,即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价值观,而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理念、观点、话语和方法等。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和从事宣传文化战线的相关人员,必须重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提炼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标识性概念、范畴、表述,厘清基本概念、范畴及学理(理论)支撑,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致力于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实践的正当性、合理性,坚持事理、道理、情理、学理有机统一,提高国际传播的内容质量,为加强高质量国际传播工作打下扎实的学术学理基础。

二是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一要讲好中国人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之后,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确立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推动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念。二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发展的故事。旧中国,国家一穷二白、人民水深火热。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出现了一个个小岗村的故事、深圳特区的故事、精准脱贫的故事、乡村振兴的故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等。再次,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6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胜利,是因为它拥有一大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党员。革命战争年代的夏明翰、方志明、江姐、黄继光等,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牛玉儒、罗阳、张富清、黄旭华等,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在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其核心和关键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三是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中国故事必须要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表达中国的价值观念,因为如果用西方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承载和传播的只能是西方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树立融通中外的理念,形成和打造标识性概念。同时,要做实分众细化工作,传播渠道和内容方面必须多管齐下,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特点,找准传播对象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构建中国叙事逻辑,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展示坚强勇敢、勤劳善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四是提升国际议题设置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议题设置是引导话语体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要寻找利益的共同点、情感的交融点,抓住一些重大议题发声,努力把我们想说的说出来、说得好,进而引导国际舆论。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中国梦、建党百年、二十大等议题,都是当前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又如,中国传统饮食、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成就如高铁等,也是国外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可以作为“量身定制”的传播内容。所以,要注意找准内容的切入点,找准海外受众的需求点,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语种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文化,使中国故事更好地被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和认同,使中国形象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五是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种平台。一是积极打造外宣旗舰媒体。通过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要统筹规划,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动员优势和资源优势,用好“文化节”“国家年”等平台,增进世界人民对我们的了解和理解。二是充分参与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借助国际会议、论坛以及其他国际场合等国际公共平台,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着力把我们的主张变成各方共识。三是借助对华友好平台传播。在国际舞台上有时候借他人之口讲中国故事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因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应该把“自说”和“他说”相结合。大力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国际友好人士搭建平台,使他们有平台可用、有话可讲。

六是培育一批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传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基础和核心都在人才。一方面,为适应当前国际传播形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我国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骨干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大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立场、服务国家根本利益、了解我国国情,同时又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中国通”、“世界通”,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通国际沟通“关节”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和队伍支撑,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静静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