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急:城市安全韧性的第一道防线

社区应急:城市安全韧性的第一道防线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编者按: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其应急响应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立足这一现实背景,深刻剖析了社区应急响应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全面阐释了制度、资源、科技、队伍、文化等要素在提升社区应急能力中的协同作用,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思路。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构成单元,其应急响应是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课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社区应急响应的重要意义,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其应急响应能力强弱直接决定灾害初期的处置效果和后续救援效率。在应急场景中,社区需要统筹协调居民、物业、社会组织、基层政府等多元主体,整合人力、物资、信息等各类资源,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社区组织力、协调力、服务力的综合考验。加强应急响应建设,社区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水平,继而提升城市在风险面前的抗打击力和恢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更是将社区应急响应达标率列为约束性指标,这些都为加强社区应急响应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也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最早接触风险、最早开展处置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将社区应急响应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筑牢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全面提升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处置、早恢复”能力。

2025年, 7月15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梅丰小型消防站,消防车出警归来。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25年7月15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梅丰小型消防站,消防车出警归来。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夯实制度保障基础

制度保障是社区应急响应的“骨架”,只有体系健全、权责清晰,才能确保社区应急处置有序高效。

一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这需要结合社区的风险特点,如老旧小区侧重火灾、低洼社区侧重内涝,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流程图、责任分工表,明确预警响应、人员疏散、物资调配、医疗救助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措施。同时,定期开展预案演练,通过演练发现漏洞并动态修订,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建立常态化组织架构,依托社区党组织,优化整合网格员、物业安保、社区医生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多网合一”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三要完善平急转换机制。通过深化全周期管理理念,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嵌入风险排查、隐患整改等职能,明确在日常预防、急时处置中的职责,推动应急管理与日常治理深度融合,使社区兼具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双重功能,确保应急物资、人员队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快速激活。

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是社区应急响应的“血肉”,只有物资充足、力量到位,才能确保社区应急处置有章可循、有物可用。

为强化社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实用、够用、易保存”原则,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点,配备应急包(急救药品、手电筒、救生绳)、防汛器材(抽水泵、沙袋)、防疫物资(口罩、消毒液)等,并建立台账定期更新,科学规划应急资源要素。同时,引导居民在家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另一方面,要完善应急基础设施。通过推进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明确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的避难功能,设置清晰的标识牌和物资储备区,确保发生灾情可以快速安置。同时,改造升级老旧小区的消防通道、电气线路、排水系统等,消除安全隐患;配备简易应急通讯设备(如对讲机、应急广播),确保极端情况下信息畅通。此外,还要推进财政投入与多元融资,建立社会、企业、志愿者参与的应急保障机制,设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强化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为有效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科技赋能是提升社区应急响应效能的“加速器”。在当今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唯有运用新技术深度赋能应急管理,才能推动社区实现风险感知更敏锐、应急处置更精准。

第一,要构建风险感知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社区重点区域,如电梯、配电房、低洼处、高层住宅楼等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水位、燃气浓度等数据,通过“社区智慧平台”实现风险自动预警。第二,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整合社区人口数据、房屋信息、风险隐患点等基础资料,建立应急数据库,实现“一网统管”“一键操作”,确保突发事件时能快速调取独居老人住址、特殊病患人员等相关信息,提高社区应急响应的效率和精准度。第三,要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打通社区与街道、区级应急管理部门的信息通道,当社区发现超出处置能力的风险时,可通过系统向街区应急指挥中心请求支援,并同步上传现场视频,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

2025年5月14日,道场乡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员和消防队员指导湖山府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开展防汛沙袋堆砌和排水设备操作。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5年5月14日,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员和消防队员指导湖山府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开展防汛沙袋堆砌和排水设备操作。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建强应急救援队伍,负责初期应对处置

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在韧性社区建设中处于核心“前台”,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初期处置与基础保障作用。在“市-区-街-社”四级应急指挥体系中,社区应急救援队伍直接面对灾害的“第一现场”。在灾害前,开展风险预防工作,进行日常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整改、安全宣传教育等,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发生时,当专业队伍尚未到达,利用站内设备实施紧急施救,抢占生命救援黄金时间,在专业力量抵达后从事现场引导、群众疏散等辅助工作‌‌;在灾害后,参与人员安置、物资分发及次生灾害预防,缩短社区功能恢复周期‌。

可见,构建一支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实现“基层辅助-专业救援”无缝衔接。按照“防抗救结合”模式‌,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可以由“两委”负责人、网格员、物业人员、社区居民、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如医生、电工等)组成,同时配备防汛、消防等装备,并以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定期培训和演练,着力提高社区基层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

培育应急文化氛围,激发多元参与活力

社区应急响应既需要硬件建设,也需要“软件”建设,只有社区居民具备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为此,一要加强常态化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群、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火灾、地震、溺水等常见风险的预防知识和自救技能,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推动应急知识“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二要鼓励居民参与治理。建立社区风险隐患“随手拍”机制,鼓励居民上报身边安全隐患,如消防通道堵塞、线路老化等,对有效线索适当奖励;在应急预案制定、演练过程中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应急救援建设要通过政策激励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如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应急技能培训,协调商超、药店建立应急物资“代储代供”韧性机制,努力增强社区的整体应急能力。唯有如此,方能筑牢安全韧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构建起更加安全的平安家园,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作者 | 王锁明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