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重点内容(3)

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余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在于人民幸福,也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核心价值追求。

(四)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评判标准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那么,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标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共产党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里的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等是人民美好生活客观效果的价值显现。可以说,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利益的直接现实呈现与反映,与人民利益标准是一致的,顺应了时代潮流,回应了人民关切,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标尺。

(六)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政治立场、政治要求,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为我们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历史一再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协调好各种重大利益关系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应该看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利益问题上,既不能漠视眼前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不能小视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又不能不顾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只有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起来,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在长远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就要统筹兼顾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长久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大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当下的重要体现。

(八)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注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人心向背”这个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赢得了民心。一些政党之所以丢失政权、分崩离析,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民心是我们党由弱到强、长盛不衰、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使我们党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

四、坚持敢于斗争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在伟大斗争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强调斗争不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喜斗、爱斗,而非此便不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斗争始终是存在的,有的还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还将更加尖锐,忍让只能换来变本加厉,退一步后患无穷。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斗争对象、内容和形式会随着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但误以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需要了,许多党员干部就有可能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所担心的“绵羊”。立足新时代,只要我们深刻认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重大要求,就一定能够明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是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方向原则

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并非好勇斗狠,而是对斗争精神和斗争原则有着高要求的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要方式;强调斗争,主要是强调在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上的原则性和战斗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斗争,是区分性质的,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斗争方法;是有明确目标的,是为了防范风险、应对挑战、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是有崇高要求的,指向的是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是为了公义而非私利。由此,新时代斗争自有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遵循社会运行规则,在民主和法治轨道上、在保持正常社会秩序前提下展开斗争,等等。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方法要领

敢于斗争体现大无畏,善于斗争需要大智慧。由于缺乏实践历练,相较于斗争勇气,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斗争方法和本领方面更显缺乏。那么,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如何力戒“书生之迂”“匹夫之勇”?

一方面,党的历史是一座斗争智慧和经验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不断积累起了一系列关于斗争规律、本领和艺术的经验做法。比如,要从政治和理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斗争,要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制定正确的斗争战略与策略,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方法,要把斗争的道理向人民群众讲清楚,等等。特别是,伟大建党精神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纳入其中,更说明了伟大斗争在党的奋斗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无论时空怎样变化,这些智慧和经验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置身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还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斗争的新形态,如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金融领域斗争、国际经贸领域斗争、科技领域斗争乃至空天领域斗争等;研究斗争的新特点,如斗争的泛在性、联动性、隐蔽性、经常性、国际性等;还要研究斗争的新手法,如斗争与合作态势并存、手段并用,斗而不破、和而不同,以斗促和、以和缓斗,等等。要在复杂严峻的斗争局势面前内心不慌、腿肚子不抖,淡然处之、从容应对,这些都是须臾不可离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