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近日,“焕新非遗”全国影像展暨非遗论坛活动在湖南长沙潮宗街举行。借助潮宗街的火爆人气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让非遗“焕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多彩的非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各地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健全保护体系,加大传播力度,培强人才队伍。在秉承传统、不失本真的基础上,探寻非遗中沉淀的文化故事、镌刻的文化基因、蕴藏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让古老的非遗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突出强基固本,全面保护非遗“守住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要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全方位开展非遗排查,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非遗资源丰富区域,全面掌握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各类非遗分布状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全面科学系统保护好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非遗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要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富矿,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博览会、艺术节、文化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宣传交流活动,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微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活态展现非遗文化,释放非遗传播的“倍增效应”,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具体感受非遗魅力,在润物无声中增进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突出后继有人,接续传承非遗“强壮文化枝干”。人才是非遗巨树开枝散叶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将非遗技艺融入课堂教学,开设通俗易懂的文化理论课和体验性强的实操技能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实物展示、现场制作、技艺表演,教育引导青少年走近非遗世界、探究非遗文化、投身非遗事业,激励更多有才华有潜质的年轻人扛起传承非遗的重任,培养更多具备良好文化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和优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确保非遗传承生生不息。传承有人才,非遗就有未来,要鼓励和支持非遗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和传习所,破除“技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制约,带徒授艺开展“传帮带”,手把手教授工艺制造和文化创作,做好拿手绝活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努力打造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非遗人才,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与默默坚守中传递非遗火种,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突出创新创造,合理利用非遗“绽放文化繁花”。非遗是发展中的“活态”文化,应该向新而生,在新时代盛开多彩繁花。要大力发展非遗产业,在保持原有神韵基础上,贴近现代生活环境,契合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赋予非遗工艺新功能、新设计、新理念,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衍生创作出一系列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产品,让传统非遗从展柜“走”向百姓生活,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为非遗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要积极推动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创新“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就业”“非遗+餐饮”等发展方式,构建互促共赢、丰富多元的产业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有机融合,提升非遗文化的品质和创作水准,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非遗技艺“潮”起来,让非遗文化火热“出圈”,切实满足广大群众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3/0215/1193108.shtml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