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产销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战略必争领域历史性突破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
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实施,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有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我们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构建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深海潜水器具备从试水到11000米级全海洋作业能力。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的“深海一号”改变了我国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被动局面。
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连续15年布局研发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目前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3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处于全球先进水平。超超临界是应用于火电的概念,用超临界状态的水蒸气来发电,叫做超临界发电技术,而超超临界发电则是比超临界发电技术更高的阶段。目前,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和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此外,科技部已经启动了氢能、新能源汽车等20多个碳中和科技重点专项,以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引领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以其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关系着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四)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民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从疫情之初7天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到14天内研制成功检测试剂,再到构建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
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直接利用二氧化碳合成人工淀粉,开辟了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的新技术路线,使淀粉生产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五)科技人才规模质量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从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不断提升优化,科技人才已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才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已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人才知识创新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量居于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把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科研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改革优化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引进、激励等机制。对各类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六)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日趋健全。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科技力量宏观统筹和优化配置效能不断提升。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狠抓学风作风建设,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科研院所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路线选择、人员绩效评价等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中国市场主体2022年6月突破1.6亿户,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持续上升,到2021年达到76.9%。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超过60%,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极大释放了创新引擎的动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科技集群和创新高地建设进入国际前列。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集群成为推动各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国际科技合作开辟新图景,我国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与各国开展创新对话。
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举措
(一)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一,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以战略性任务为统领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效协同攻关机制。重塑科技资源配置格局,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第二,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同主体的定位。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三,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系统布局。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抓好国家自创区、高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动东西部科技交流合作,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多层次体系化区域创新格局。适度超前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占未来关键领域战略制高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