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创新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制度设计、价值引领、目标路径三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体系健全的改革创新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设计贡献。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正确方向。

其一,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发展起来的百年大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其中,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同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有利于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其二,坚持党的全面、系统、整体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确定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③所谓“全面”,是指领导对象要全面覆盖,领导内容、过程以及方法要全面。所谓“系统”,是指通过健全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党的领导的作用,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所谓“整体”,是指从党的中央组织到地方组织再到基层组织,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发挥应有作用,党的领导作用要体现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领导功能的发挥要完整。事实证明,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

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建设制度设计的贡献。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展开的科学预见与理论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国情,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制度,并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其一,政治制度设计贡献。《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④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少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民主,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其二,经济制度设计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比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三,社会建设制度设计贡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一系列社会建设制度设计破土而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总的看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世界价值引领问题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引领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的原创性贡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根基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

其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⑤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始终同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而团结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揭示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人民立场。

其二,精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社会主义赋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中心任务、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经过把握历史方位、立足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我们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需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由此,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了人民利益需要的价值根本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可以说,准确判断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引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原创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消灭私有制及其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推动共同富裕,并最终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无(生产资料)私有制、无商品经济、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原创性贡献。

其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又加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形成了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理论氛围、制度氛围、社会氛围。

其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提升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为引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领社会主义世界价值的原创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其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重大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创造性地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要理念,为引领社会主义世界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考验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选择。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治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觉担负凝聚全球价值共识和引领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虽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在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状况上存在差异,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具有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的契合性、适用性与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⑩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消弥和化解当今世界存在的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其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通共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与整个时代课题相适应,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本身就具有中国人民个性和全人类共性的双重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内涵与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要求并行不悖,民主、和谐、自由、友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维护多边主义核心价值、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方面具有深厚的价值根基。而全人类共同价值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有利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认同并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目标路径方面的原创性贡献

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这个重大课题,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目标路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原创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贡献在于,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战略安排。

其一,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使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更加生动饱满,富有向心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其二,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不断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贯彻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更加明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原创性贡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途径不断完善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创造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将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生发过程与动力机制,为无产阶级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能动地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对世界历史深刻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揭示了通往“真实的共同体”的全人类解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课题,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作出深刻回答,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和共同体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国外交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有力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拓前行。此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天下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了新思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中国智慧。

其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解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其不断丰富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不仅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也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⑫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由之路,开辟了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光明大道。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注:本文系苏州大学研究专项“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研究”(项目编号:20XZX007)和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页、第402页。

②④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4页、第52页、第44页。

③⑦⑧⑪⑬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页。

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5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