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如何在高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有机结合,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两个结合”,贯彻“六个必须坚持”,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从“两个结合”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逻辑。这决定了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从“两个结合”的理论高度予以深刻认识。

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包括新疆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阶段性特征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局部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各族师生在数量上增长明显,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各族师生的“五个认同”不断巩固,但仍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新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水平。

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高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定位和属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一是从文明基因看,高校肩负着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文教传统的使命。自汉代以来,以太学为首的历代王朝教育机构均将《春秋》“大一统”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加以传授,持续不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国家观,凝聚起各族人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当代高校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科研中,以在各族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时代己任。二是从科学研究看,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在学术上打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理路的使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各类理论人才荟萃、交叉学科优势明显、研究综合实力雄厚,更有责任围绕这一契合性,探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理论和演进路径,在学理阐释层面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三是从文化职责看,高校肩负着不断夯实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的使命。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抓住各族师生的文化认同这一关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重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润心灵根脉,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做到本立道生、心凝魂聚。这不仅将直接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也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把握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党和国家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关乎“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关乎“国家统一”这个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新疆大学等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大、比例高、民族多等特点,且长期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一线。各族学生能否接受到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上“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直接关乎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因此,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是要努力推进各族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达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以教育之力厚植各族人民幸福之本;二是要大力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各族优秀青年,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江山永固筑牢人才之基,以教育之力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练就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时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民族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各族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以新疆大学为例,学校2022年各族学生规模达3.7万余人,比1950年增长约240倍;各族专任教师数量约2000人,比1950年增长近160倍。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88所重点高等院校和1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各族师生。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和政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和足够底气,在全球视野和百年变局中,坚定“四个自信”,独立自主地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关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结合实践、时代、人民的需求,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新理念、转变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方法。近年来,新疆大学党委始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升举旗定向、牵头抓总、统筹推进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凝练和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积极构建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党团组织、师资队伍、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等建设多维协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体系,并且以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新模式,获得有关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以下三点。一是要认识到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勇于直面矛盾的普遍性,正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要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准确把握新时代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阶段性问题,以增进各族师生的共同性为主要任务,同时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重点关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边疆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维度,重点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问题。三是要认识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历史脉络,总结规律,推动创新。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大局意识,善用战略思维,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局和建设教育强国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动态地把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牵涉的各个方面,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新疆大学战略位置关键、教育使命重大,更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谋万世、谋全局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历史视野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放眼世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长期统一稳定、发展繁荣,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都需要研究的问题。新疆大学位于边疆多民族地区,在研究上述问题方面拥有长期的学术积累。我们愿与全国高校一起,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坚持胸怀天下,在中外比较视野中,持续深入研究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成功之道,探索和总结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深刻明确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时代任务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提出六个方面的重要要求。这为我们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明确了时代任务。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前提。在培养目标上,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正确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应有之义,全面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融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导向,培养一批批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的各族优秀青年。在培养内容上,要坚持不懈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育人,着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教学,切实提高各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培养方式上,首先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通各族大学生“掌握知识”“打开格局”“树立信念”三个认知环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不断转变,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2020年开始,新疆大学按照上述思路,将新开设的新疆地方思政课“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课,取得良好效果,荣获第十一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接下来,新疆大学将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其次,要树立“大思政观”,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这方面,新疆大学已开始以新疆地方思政课为抓手,加强与中小学协同合作,努力打造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再次,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善于运用互联网画出各族师生的同心圆,构筑各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让互联网成为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最大增量。

第二,要把握教育生命线,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一方面,要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深挖其理论基础,从“道”的层面不断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核;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根源,理清其历史脉络,丰富其历史内涵;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民族问题的解释权和阐释力。通过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上不断开辟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价值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要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结合与统筹推进中,让各族师生有更多机会投身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国实践,共同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这方面,新疆大学将持续与新疆各地州开展紧密合作,建立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围绕乡村振兴、旅游兴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服务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师生共同参与和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历程与伟大成就,共同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第三,要顺应教育改革,创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式方法。在改革创新的驱动下,我国正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要求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一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二是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缩小各地区各民族在高校入学、升学等方面的差距。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纳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增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四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材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在这方面,新疆大学专家主持编写的《简明新疆地方史》地方思政课大中小学教材和干部读本已覆盖全疆所有大中小学学生和干部,在对新疆历史问题正本清源、帮助新疆各族师生和干部树立中华民族史观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五是牢牢抓住教育数字化的机遇,针对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围绕“有形、有感、有效”,推出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优秀数字教育产品。新疆大学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简明新疆地方史”等具有专业水平、现实意义和群众基础的网络“金课”,希望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用数字技术助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第四,要秉持国际视野,用扎实的研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建设教育强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在国际视野中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研究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在总结多民族国家治乱兴衰的普遍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要在国际学术界积极发声,用扎实的研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用优秀的学术成果与国外学者对话,特别是要坚决反对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曲解和误读。作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高校,新疆大学将结合区位优势与学术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围绕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文明交流互鉴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要建强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水平。高校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要强化尊师教育,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率先垂范,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要通过制度设计,推动各族教师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族教师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格局。

第六,要协同多方联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能局限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既要在纵向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沟通协调,也要在横向上与中小学、家庭、社区、企业紧密合作和同向发力。唯有如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才能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形成整体效应,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全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实际,解决时代问题,不断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更多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新疆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