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王英杰:风卷红旗过大关——百年大党领航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2)

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奠定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大里程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然而,经过多年战乱,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处于一个极端落后的状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有美国学者断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将在恢复经济并使之现代化方面遇到巨大困难,并认为“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要应对国内困难形势,从一穷二白到奠基立业。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们党借鉴苏联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如果把这条道路理解成一个公式,即为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1.0版本。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既是工业化的需要,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但是,重工业从哪里来?首先是煤炭和钢铁。“一五”时期,我们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这156项重点工程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设起来的,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我们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配套为重点,中国初步建起了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

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在总纲中强调:“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直到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总算给我们积累了一些家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45亿元,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也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6岁左右。为什么要提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数据?究竟是什么在短短三十年内将人民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0多岁?从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化带来的两个副产品:凉白开和抗生素,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凉白开而言。东晋《养生要集》记载: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这就是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喝烧开的水不爱生病的认识。但在民国时期,凉白开是一个奢侈品,一些穷苦人日常喝不上凉白开。为什么?因为过去燃料很宝贵,木柴、煤炭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所以,一些穷苦人就把有限的燃料优先用在吃饭、取暖上,日常只能饮用生水。这导致什么问题?鼠疫、霍乱等恶性传染病大肆传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煤炭产量节节攀升,喝上凉白开就成了居民家中一件平常事。就抗生素而言,民国时期的抗生素价值堪比黄金。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成功建立起抗生素研制体系,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保障了人民健康。

历史的发展是逐步前进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的产业工人和高素质工程师队伍;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计算机、核潜艇……尤其是京广铁路以西铁路网的建设长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0公里左右增加到2万公里左右,在全国铁路总里程中的占比由17.7%上升到43%,推动西部贫困地区向现代化迈进,而这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总而言之,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努力,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