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主题文艺作品回眸之文学篇:跨越历史时空的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主题文艺作品回眸之文学篇:跨越历史时空的英雄赞歌

图①: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图②:通讯作品集《志愿军一日》。图③:魏巍作品《东方》。图④:杨朔作品《三千里江山》。图⑤:王树增作品《朝鲜战争》。

回望来路,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往,也是为了走向未来。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书写这场战争的军事文学,可以更加真切地感知文学与战争的深刻关联——战争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透过文学视角能够更加全面地审视和思考战争,领悟抗美援朝精神与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怎样的深刻关联。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一路北犯,将战火燃至鸭绿江畔。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官兵迎头痛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它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记录者、表达者、反思者,文学没有远离战争,它几乎与战争同步。作家、诗人们甚至许多普通士兵,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历史、控诉战争、讴歌英雄,把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呈现在世界面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围绕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文学书写从未止步,更多文学体裁、更深入的文学思考,不断呈现在军事文学版图上。以文学方式缅怀历史、铭记先烈、致敬英雄,成为作家们回应时代呼唤的历史使命,辉映在作品中的抗美援朝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照亮人心和精神的高地,也照亮历史前进的方向。

以文学方式传播正义之战的讯息,揭露残酷战争态势下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赞颂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讲述志愿军官兵在朝鲜战场上“驱豺狼、赶虎豹”、打击侵略者的壮举,在广大民众中唤醒精神伟力,是早期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重大的时代使命。

“到一线去,到战壕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满腔热忱地奔赴前方,以文学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文艺工作者们的时代抉择。真正的文学就在生活的现场。战争爆发之初,一大批优秀作家进入战火纷飞的前线,他们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精短篇幅作品,发挥亲历式写作的优长,展现文学轻骑兵的风采,在第一时间传递出真实有力的战地讯息,许多可歌可泣的战地故事迅速引起外界关注,极大地鼓舞了社会各界同仇敌忾、打败侵略者的信心。这种创作模式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观念。可以说,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高度的觉醒和觉悟,优秀作家不仅没有缺席时代的重大事件,而且以灵活机动的创作方式抵达重要现场。书写正在发生的故事,绝不做时代的旁观者,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作家们自觉承担起的文学使命。与战争进程保持同频共振的文学创作热潮,在一批优秀的新老作家带动下,不断呈现出强劲势头。在这些纷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作家队伍中,巴金、老舍、刘白羽、魏巍、路翎等作家满怀激情地书写着战火中的见闻和故事,并在国内广泛传播。

这期间,作家们新作不断,刊登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纸期刊上的作品,携带着巨大的文学传播能量,被广大读者所知晓。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人民日报》在1951年4月11日发表了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情感真挚的作品有着触动心灵的力量,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毛泽东读到这篇文章后,亲笔批示“印发全军”。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更是选择的艺术。事实上,在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的过程中,魏巍已经拥有了深入扎实的采访基础。他先将自己在采访中记录的故事进行排列和推敲,然后经过反复考量和筛选,确定了最能表现主题的几个典型故事。他让这几个故事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连缀起来又能编织成互为补充的情感和信息之网。作品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时代之问在叙述中层层递进地予以设问、求证,然后达到“真情铸就自感人”的效果。

抗美援朝战场上,包括志愿军普通一兵在内的许多人自发参与到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的书写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第5连的政治指导员麻扶摇在开赴前线之际,写下了一首小诗。该诗后被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战地通讯引用,音乐家周巍峙被诗中豪迈的气概所感动,遂为之谱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歌激励着众多志愿军官兵奔赴前线杀敌、浴血战斗。同样随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的未央,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等作品,成为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领域有影响力的重要诗人。未央和弟弟一同赴朝参战,然而弟弟不幸牺牲,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蕴藏于他的诗行深处。满怀赤子之心的作家们,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以亲历式的写作向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讲述关于这场战争的故事,证明了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像新闻作品那样传播信息,而且能够通过写作者的观察和思考,为人们带来新的审视战争的视角。

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唱响了属于英雄的赞歌。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三千里江山》《洼地上的“战役”》《初雪》《战士的心》《风雪东线》《上甘岭》等作品,在实现文学传播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宣传和战争动员的作用,刻画出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民众对于正义之战的必胜信念。此时,抗美援朝主题文学作品的传播达到现象级水平,彰显出文学在鼓舞人心、弘扬斗争精神方面的重要功能。

今天,当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回望和思考抗美援朝战争时,能够意识到文学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对于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而言,文学从一开始就发挥着非凡的作用,那就是不断地唤醒着人们,面对这样一场战争,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书写战争是作家的使命和担当,反对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

抗美援朝结束多年后,作家魏巍以这场战争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东方》。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文学界誉之为“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杰作”。这部作品对中国军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玲评价这部作品时,也称赞其为一部史诗式的小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魏巍作品的意义,在于他以文学方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雄心壮志,让阅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具备的史诗般的经典品质和格局。当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去深入了解一场战争时,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由此思考并关注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究竟何为战争?人类要通过战争实现什么?战争与和平保持着一种怎样的平衡?文学似乎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同时又似乎已经做了回答。当人们能够通过阅读重返历史现场而思考当下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危机时,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愈发得以凸显。

如今,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昔日硝烟渐行渐远,而作家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愈发深刻。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之后,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其细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文学的观念在进步,作家们不断突破新的边界,将对战争的思考更多地融入作品。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经过多年的积淀,巴金写出了小说《团圆》,作品以浓缩着思考的文学表达,歌颂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最可爱的人”。这部小说随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小说和电影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小说《团圆》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当年巴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深入的采访经历。1952年和1953年间,巴金曾两度赴朝鲜前线,体验和采写火热的战斗生活。在朝鲜,巴金与志愿军官兵并肩度过艰难的日日夜夜,他不再囿于以作家身份采访、观察、记录的窠臼,而是与这些“最可爱的人”并肩战斗。作家不是在进行战争状态下的“田野调查”,不是在单纯地书写志愿军官兵,而是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甚至真正成为了他们。唯有如此,作家才能在作品中发出与人物同样的心声和呼喊。

此外,观照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必须要提及《志愿军一日》的编纂和创作。这部由志愿军官兵集体撰写的回忆录,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役战斗、英雄人物、战地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全书4卷本共计130多万字,收录420多篇文章和20幅油画及摄影作品,成为极具研究抗美援朝战争价值的文献。作品自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几十年间数次再版。《志愿军一日》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红色经典,难能可贵的是其纪实散文的写作风格,而且是以集体创作的方式成书,这让全书拥有了珍贵的史料和研究价值。这种原汁原味的书写,保留了文学的真实和历史的面貌,让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变得更加详实和生动。这部作品的成书出乎意料地完成了兼具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重功能的文学范本,堪称真正了不起的文学采集工程,至今令人感慨其思想之进步、意义之深远。

这些厚重的经典之作,使读者能够透过作家的思考重新对战争进行审视,更加深刻地体会抗美援朝精神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为何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一阶段各类作品的思想性有助于启发后来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它让读者认识到历史需要文学来照亮,历史因为文学而呈现出辽阔的意象,进而让世界眼光、全球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真正有温度且与每个人都有深刻关联的词语。

任何时代,伟大的文学书写离不开史诗情结和经典意识。在探索战争年代特殊的时代精神的过程中,作家们笔下的人物、情感、故事,让历史拥有了温度。战争就在那里,“最可爱的人”在浴血奋战,人民的艺术家们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对和平的期盼、对真理的信仰,将自己手中的笔化作武器,与英雄们并肩战斗,成为一个时代的闪光背影。战斗中生死难料,或是九死一生。战争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因此必胜的信念才愈发显得珍贵。因为,这些浓缩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所折射出来的、所蕴含着的,都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从而让“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那个时代找到了无二的答案。

随着纪实文学的发展以及非虚构创作观念的深入人心,出现在文学版图上的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与历史保持着越来越深刻的关联。文学在照亮历史的同时,也成为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此时许多有志于非虚构、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都在创造性地探索以纪实手法开掘军事文学的新领域。其中,代表性作家与作品有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作品的艺术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丰厚,文学作品中浓缩的思考,同样也呈现在时代的变迁之中。王树增将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的横杆升高到相当的高度,受到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盛赞。评论家汪守德甚至称赞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作家的一种成熟,只有具备了世界性的视角和胸怀,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只有打赢战争,才能制止侵略。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传递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面对侵略者,志愿军官兵代表祖国和人民“驱豺狼、赶虎豹”,为了和平,誓死抗争。有了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我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胜利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胜利啊。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是人们不断回望历史的重要原因。文学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保留下了战争的历史。文学甚至是更加生动的历史,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呼吸、心跳、喷涌的热血、咬紧的牙关,可以听到枪炮声、爆炸声。尽管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70年,但一代代的文学创作者们始终怀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持续地开掘着。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儿女的形象始终没有模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像燃烧的火炬,在文学的版图上照亮着一代代后来人的心灵世界。

这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鼓舞着志愿军官兵奋勇杀敌、浴血奋战。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诗歌和散文都是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中最广泛的文学样式,而随着不同年代里大量回忆录的出版,个人史与战争史开始互为印证。这些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把抗美援朝战争的地理背景描绘得更加清晰,即便隔着时间的帷幕依旧让后来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重返历史现场的震撼。战场环境的惨烈,战争局势的恢宏,闪光的人性,一切都在呈现着史诗的要素。因为文学的书写,保留了大量战争中的细节,让这段历史变得详实生动、熠熠生辉,所有艰苦卓绝的奋战、所有激情燃烧的战斗生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变得立体和生动起来。唤醒普通一兵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树立为中华民族书写英雄史诗的文学理想,这是文学的使命,更是作家的责任。在文学的版图上,他们将战火硝烟化作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精彩华章。

抗美援朝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文学作品从战争爆发到不同年代里对这场战争的回溯和思考,都是在沿着一条内心之路不断地走向深入。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塑造志愿军英雄形象的作品,以极富画面感的叙述方式讲述了这场战争背后惊心动魄且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志愿军官兵的内心世界给予了更多关注。志愿军官兵在战场上不畏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成为作品中恒久传唱的英雄赞歌。今天,关于这场战争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引入史论结合的理念,讲述故事的方式更具现代意识,更多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伟大胜利来之不易,记录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也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内涵。

在抗美援朝主题文学作品构筑的历史册页上,永远铭刻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气魄,永远铭刻着共和国的尊严和人民军队的威武。英雄赞歌成为永恒的经典,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旋律中成为文学版图上的一座丰碑。今天,当我们阅读诞生在不同时期的抗美援朝主题文学作品时,会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切,见证了文学照亮历史的过程,也见证了一座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崛起。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