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对于我们推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第二个结合”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究竟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思想的解放;今天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脉”,展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一种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和正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一次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创造了根本思想前提。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二、“第二个结合”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果”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一直追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回首百余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今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都实现了彼此成就、彼此发展、彼此完善、彼此创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当代的,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三、“第二个结合”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地位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既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又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理论底蕴。

四、“第二个结合”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未来担当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无不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们加深了对古代世界、现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个结合”,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永恒魅力,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故乡在欧洲,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则在整个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乡在中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阔视域则是整个人类。我们要在“第二个结合”中,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牢固、更广泛、更深厚,成为国家、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五、“第二个结合”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转变命运、持续走向繁荣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质上都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既是一种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预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文化主体性。这一新思想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把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夺目光彩,极大增强了亿万人民的精神力量。

六、“第二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要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矛盾关系,让马克思主义有效融入日常生活世界,在中国牢牢扎根。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唤醒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所有这些具有浓重、强烈中华文化色彩的宇宙观、历史观、文明观、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已经实现着贯通和融通,并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蕴,且以一个“同”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结”起来,不仅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为人民大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力量。

(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