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把握好打造韧性城市工作的基点

【理响中国】把握好打造韧性城市工作的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务必自觉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将防范化解城市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刻把握好打造韧性城市重大意义的基点,科学认识打造韧性城市面临形势的基点,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实践的基点,以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增强韧性城市建设,为构建“韧性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刻把握打造韧性城市重大意义的基点

当前,全球各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各类风险挑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常遭受各类风险的威胁和冲击。打造韧性城市,有效应对风险是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需要从历史、现实和空间三个角度深刻把握打造韧性城市重大意义。

一是历史价值。“城市形成是历史积累和沉淀”。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1个,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这些城市大多数具有古今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质,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而辉煌的足迹,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数亿市民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文明新形态。每一座城市的历史纵深都深刻地反映着打造韧性城市所应遵循的基因。

二是现实价值。“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加注重规划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实践中用绣花功夫治理“大城市病”,创造性提出“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方略,增强城市韧性,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可持续发展。

三是空间价值。“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国的20.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三成以上。超大特大城市有限空间聚集丰裕资源,是我国城市群发展动力引擎,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大特大城市其城市空间尺度是打造韧性城市的前提基础,加快转变其发展方式,率先探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8月3日,在改造后的合肥市瑶海区钟油坊大郢城中村改造项目,老人在小区里休闲。新华社发(解琛 摄)

8月3日,在改造后的合肥市瑶海区钟油坊大郢城中村改造项目,老人在小区里休闲。新华社发(解琛 摄)

二、科学认识打造韧性城市面临形势的基点

城市往往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人口、资源等要素高度聚集,城市中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关联度高、传导性快、共振性强。实践表明,城市已成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汇集地和高发地,进一步凸显了打造韧性城市的紧迫性。

一是人口规模聚集。当前,我国城市已经承载人口总量的64.7%,这意味着14亿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9亿多。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向城市聚集趋势仍将持续。百万、千万量级的人口规模在给城市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人、财、物、信息等流动性增强,也会给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运行等带来巨大压力,影响城市运行的各类风险日益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较重。

二是功能高度集中。以往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非科学性,导致城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建设重心往往向中心城区方向偏移,城市“大饼”越摊越大,“中心”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教功能高度聚集、功能重重叠加,极易造成城市功能失调,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问题凸显,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危及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三是“新”“老”问题交织。当今中国城市大多处于“新城与老城”相互交织、“新长旧衰”的交替期和风险常态化的多发期,已成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汇集地和高发地。在一些城市中,一边新区持续开发,一边老旧城市区持久存在;一边商品房小区管理规范,一边“城乡结合部”管理失序;一边地上建筑物光鲜亮丽,一边地下管线设备设施混杂;等等。城市的非均衡性发展,致使传统自然风险与现代社会风险重叠在有限城市空间里,种种城市风险事例印证城市的脆弱。

8月3日拍摄的正在改造的合肥市瑶海区龚大塘城中村改造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解琛 摄)

8月3日,正在改造的合肥市瑶海区龚大塘城中村改造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解琛 摄)

三、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工作实践的基点

必须看到,一些城市的安全基础较为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些城市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治理等方面存在漏洞短板。因此,紧紧抓住打造韧性城市的理念韧性、规划韧性、功能韧性、能力韧性实践基点,有效防范化解城市风险,增强打赢城市安全韧性发展攻坚战的信心。

一是增强理念韧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韧性城市理念嵌入城市治理全过程,从“自上而下”向“上下联动”转变,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从“应急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觉良性互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可持续的安全保障,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安全感,实现城市让广大市民生活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目标。

二是改进规划韧性。时刻牢记“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工作要求,从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战略高度做好城市的谋篇布局,坚持将韧性工程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将安全发展贯通于城市历史、现状与未来,全面提升城市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能力,让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更加协调,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强化功能韧性。坚持城市安全运行为首要原则,以系统建设、过程管控、结果可评为导向,建立科学的韧性城市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安全体检智能化,运用“城市大脑”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水平,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定期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基础设施、管道、生命线等系统进行排查评估,不断强化城市抵御风险的技术韧性,抵御能源等风险的经济韧性和抵御大灾的社会韧性。

四是锻造能力韧性。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城市“外安内稳、内外互联”的辩证思维,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担当尽责意识,重点提升城市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驾驭的全生命周期领导能力,不断推进韧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韧性城市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能力,锻造主动预防、提前化解、化险为夷、应急处置、化危为机的能力韧性。

打造韧性城市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攻坚战,只有把握好其工作基点,城市生命有机体才更可持续,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更有保障。今天打造韧性城市的生动实践,必将造就明天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