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这是应对当前城市安全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生产生活更有幸福韵味的必然要求。
图为改造后的咸宁市桂花广场运动公园。新华网发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空间,承载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剧增,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城市安全发展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各类灾害、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加快打造韧性城市。韧性城市通常指城市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的时候,能够有效防御风险、快速恢复运转。形象地说,韧性城市就是能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迅速恢复。
打造韧性城市,要在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上下功夫。打造韧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意见》提出了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11项重点任务,对于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有效扩大内需,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更好支撑城市产业升级、融合、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义重大。应系统谋划、软硬兼顾,既要有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的硬设施,又要有能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软系统。
在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上,切实增强防范、抵御、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能力。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命线系统、交通动脉系统、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物理承载体,是城市安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我们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统筹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和工程韧性,推进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入选首批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城市的四川省广元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典范。比如,如何告别汛期城市“看海”之痛?广州巩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构筑更具韧性的安全防护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江西萍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更新、城市道路改造等有机结合,不仅大幅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而且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持续提升城市管理韧性上,要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数据共享,增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上海全面提升灾前防范、灾中应对、灾后恢复和数字化管理的韧性要求,确保城市在各类灾害中保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水网、工程试点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防洪管理能力;重庆市着力提高江河堤防达标率,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化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南京市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着力缩短自然灾害发生后有效安置受灾群众的时间。
在持续提升城市空间韧性上,要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效管控风险。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管控好城市天际线、山际线、城际线,构建城景相融、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城市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强化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和网络化,切实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城市公共设施应加强平灾结合利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北京市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平战结合,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之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
建设韧性城市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