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报告人:刘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简 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擘画、全面部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围绕“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主题,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内涵入手,介绍了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我们面临的重点领域风险,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介绍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
总播放:5716
发布时间:2023-09-28 10:57
  • 2015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从国家安全的定义入手,梳理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文稿][课件]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从数据、案例等方面入手,介绍了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文稿][课件]

  • 2023年5月30日,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国家安全战线要树立战略自信、坚定必胜信心,充分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从国家政治安全形势最具挑战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国土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化、经济安全形势有忧无患、科技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等方面介绍了我们面临的重点领域风险。[文稿][课件]

  •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四个方面介绍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文稿][课件]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到 2022年4月《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出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颖梳理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与演进过程。[文稿][课件]

     

    图片2_副本

    刘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视频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置于重要位置,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标题独立成章,此举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离开安全,发展无从谈起。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词频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出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安全”共出现4次,“国家安全”只出现1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安全”出现了91次,“国家安全”出现了29次。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我们党也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放眼全球任何国家,国家安全都是重中之重。

    什么是安全?一般来讲,安全是指客观上没有或很少威胁、主观上没有或很少恐惧感。通俗来说,安全就是外部没有威胁,内心没有恐惧。这种状态就是安全状态。什么是国家安全?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段话不太复杂,但是内涵却非常丰富。“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相对”一词符合实际,绝对安全的状态很难做到。据匈牙利学者统计,二战结束后的37年里,全球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一)我国对国家安全理念的认识演进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其他大国,我们的安全环境、安全形势和安全任务,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面对的形势与挑战不同,我们对国家安全理念认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更加强调和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当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大背景是美苏冷战。从外部环境看,西方不承认我们,甚至孤立、敌视、遏制我们。从内部环境看,新的国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且随时面临战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是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所以我们更加重视军事安全。

    对内,我们提出“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对外,我们通过军事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维护我们的安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首次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过与苏联结盟的方式,我们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采用军事手段维护自身安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当时我们的军事实力与美军之间力量悬殊,但是为维护国家安全,我们仍坚定地选择入朝作战。毛泽东同志曾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外,我们也重视提高国防力量,比如研制出“两弹一星”。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们形成了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理念。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加重视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所以,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安全理念发生较大转变,从更加强调和重视军事安全到注重经济安全、综合安全。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我们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此时,冷战已经结束,世界范围内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比如恐怖主义和环境危机。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使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加多元、复杂。有时候,很多问题需要多国共同参与应对。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增进协作,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安全问题。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提出: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胡锦涛同志强调用更广阔视野审视国家安全问题,提出和平发展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