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

QQ截图20240428160101

李汉秋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原会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儒林外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一部。这部书的作者吴敬梓(1701年—1754年),生活于清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晚霞明处暮云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吴敬梓通过小说呈现了这种反思和探索,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儒林外史》,我们需要从书的整体层面感悟贯穿全书的深层意义。

一、马二迷“举业”迂腐可悲

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本名马纯上。在书中,马二先生一出场就对“举业”有一套贯古通今的宏论,他对蘧公孙宣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鲁迅曾称赞这段议论“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现代著名小说家张天翼曾对此也有议论,认为如果马二先生生活在现代,则会说“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留洋。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先生的宣讲,精辟地道出了古代人才选拔机制对知识分子所起的指挥棒作用,毫不讳饰地讲出了实话:做科举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样的举业,就做什么样的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科学、合理,马二先生是根本不去想的。

在传统社会里,富与贵是利益的集中表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利益驱动”的体制机制,如何对待功利富贵,是人类恒久的课题。中国明清统治者运用封建社会长期积累的功利体制机制的经验,把“富贵”与“功名”相绑。“富贵功名”作为集合概念,其核心是做官。做了官,就有权势和钱财。“八股取士”既是官员选拔制度,又是获取功名富贵的阶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内容与体制。因此,当时人性的种种弱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放大的。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们读书、考试如果偏执到惟功名富贵是求,就会发生价值观偏差,诱发种种人格堕落。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功名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宁可不要。

马二先生讲科举举业,没教这个道理,但是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反思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