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东北要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积极履职尽责,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的重大意义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每次必讲“三农”问题、必讲粮食安全。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好,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和粳稻主产区。在这次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明确要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粮食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受气候、耕地、水资源、人口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拓展粮食供给来源,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东北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大豆产量占全国50%以上。2010-2022年间,东北三省粮食增产8001.5万吨,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6.9%,是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大粮仓”。新时代新征程上,东北要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就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努力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且有许多新特点的关键时期,来自外部的遏制打压不断升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成为“卡脖子”的战略武器。只有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足够底气和战略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强国建设。东北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技术水平先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东北三省现有耕地面积4.48亿亩,占全国的23.4%,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装备先进,农业规模经营领先全国。新时代新征程上,东北地区有能力、有底气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挖潜扩能,为全国粮食产能水平不断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纵观世界强国,基本都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都有能力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农业强省是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建成农业强国必须依靠更多的、各具特色的农业强省来支撑。东北农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一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加快率先建成农业强省有基础、有实力、有底气、有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种子两个关键,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良田建设、种业振兴、科技创新、装备保障等要素协同发力,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打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二、深刻把握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的基本要求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也是一项光荣、长期、艰巨的使命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推动粮食安全稳步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跃升。

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关键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平时能产得出、供得足”。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将粮食稳产保供作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领域,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大粮食生产资金投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东北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分类强化综合治理,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适应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大力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必须大力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顶得上、靠得住”。要不断巩固和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提高绿色储粮设备和技术应用水平,改革完善粮食储备调控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粮食供需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提高省际粮食流通组织化程度,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的“大粮食”“大流通”格局。不断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眼粮食“产购储加销”全过程,推动粮食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协作,加强精准调控和预期管理,提高防范和应对粮食风险的能力。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践行大食物观,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潜力,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森林、草原、海洋资源,加快生物技术在农食领域的应用,形成多元化的食物来源结构,显著提高东北地区食物供给潜能,增强各类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中的作用,稳定各类食物供求平衡。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粮-食”“肉-食”“奶-乳”等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增加食物供给种类,提高食物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在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中展现黑龙江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黑龙江、关注黑土地,要求黑龙江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牢把握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的战略定位,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实现“藏粮于地”。坚持黑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确保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利用好黑土耕地,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实施“5+2”田长制,全面加大对黑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执法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良田粮用,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地力提升工程,落实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及深松整地等肥沃耕作层构建的农艺措施,因地制宜推广“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继续加大耕地轮作试点,培肥地力。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坚持水土保持与耕作、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持续加强盐碱地、坡耕地、风蚀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持续实施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处理和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回收处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到“藏粮于技”。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农业产业链和生产周期全过程,聚焦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进种业自主创新,聚焦大豆、水稻、玉米等品种,强化良种攻关、繁育和推广,加快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加快推进“数字+生物+农业”深度融合,集成推广粮食高产高效技术,全面提升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单产。强化粮食减损技术应用,降低粮食生产田间损失率,提升农业生产抗灾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粮食稳产保供作用,探索建立健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围绕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农业装备改造升级,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加快高端智能农机研发推广,创建高端智能农机推广应用先导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

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拓展有效供给。统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食物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强化食物空间拓展、资源拓展、产业拓展,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打造“黑土优品”系列品牌,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国家稳定可靠的大食物供给基地。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统筹规划省域国土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特点,大力推进低碳、可持续和营养型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现代畜牧业、林下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冷水鱼产业、食用菌产业、生物农业等。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预制菜等产业,全方位、多途径有序开发食物资源,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强化生物科技有效赋能,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在农食领域应用,利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对传统产业升级再造,开发地域性与功能性食物资源,建设过程可控、产量安全更有保障的细胞工厂,打造工业化农业。建设践行大食物观“载体”,重点建设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玉米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大豆油料作物供应基地、中高端肉蛋奶生产基地、生态森林食品供应基地、寒地果蔬生产基地、冷水鱼产品供应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防灾应急食品战略基地,当好国家粮食等食物统筹调剂的“供应地”。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规模经营。坚持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增长点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突出标志,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生产引入衔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的种粮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创新生产服务方式,深化垦地合作共建,更好发挥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作用,重点培育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技术承包、专业化服务等形式,实施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整省推进,创新优化新型生产关系,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和单产水平,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