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

中国理论网: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涉及新领域、新技术,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发展新赛道,注入了发展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培育新产业、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推动绿色发展,打出产业、人才、绿色的“组合拳”,下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让新质生产力奔腾澎湃,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提供强劲的不竭动能。

积极培育新产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点燃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积极培育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技术、细胞医疗等未来产业,以新产业来塑造新质生产力,构筑竞争新优势。首先,我们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新产业发展特点,灵活优化新产业信用等级和风险评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放宽融资标准,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进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新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并且要制定支持新产业发展的完善的税收支持政策和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新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新产业领域,为新产业的培育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其次,我们要推动新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机制,构建一条以新产业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的有机闭环链,三者紧密联系、有序衔接,整合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立足新产业重大科技突破的发展需求,深化合作攻坚,突破芯片、高效储能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技术创新在研发、转化、应用三个环节的对接和耦合,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新产业培育发展提供创新力与竞争力。此外,我们要共建“一带一路”新产业深层次合作,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各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合作,充分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推进构建面向世界的数字经济产业园、算力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新产业领域产业链延伸、升级和培育,不断释放新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要建立“一带一路”新产业双边贸易合作机制,积极开拓新产业技术、产品输出的国际市场,高质量打造开放融通的全球性新产业经贸合作区,不断推动与沿线各国新产业贸易合作走实走深,打造新产业国际贸易合作新高地。最后,我们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基础,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新产业集群生态,加快区域间要素流动、知识溢出,加强区域间互融共生、分工协作,从而降低新产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要用数字赋能区域新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开放联动的智慧型新产业集群,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衔接和共享,加强集群内循环协同力。例如,成渝两地在电子信息领域关联度较高、互补性较强,两地依托其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以及强大的创新实力,共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聚焦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动集群产业能级提升,持续增强集群集聚力与辐射力,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其一,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引进与之相匹配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另一方面,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动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以知识、技术创新等要素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励人才投身事业;并且要搭建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创中心、国际级孵化器为主的创新平台载体,吸引和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借助科研专项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人才交流、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其二,要加快建设人才发展软环境。要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与法律,为人才的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推广提供基础法治保障;要优化现有人才住房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人才居住成本;要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为人才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为人才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三,要深化教育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方式。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源地,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善、系统化的创新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新生优质后备力量。例如,华为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并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在人才引进上,华为一直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风格,2019年发起的“天才少年”计划,就是用顶级薪酬和顶级平台去吸引顶尖人才,承诺为人才提供领域内顶尖导师以及全球化的资源与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华为与多所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建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ICT学院),在全球高校范围内传递华为ICT领域相关技术知识,为高校学生了解并应用相关技术知识搭建专业平台,从而为社会及ICT产业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推动绿色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激活澎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之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义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生产力。一是要以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利用GPS、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态产品数量、空间分布等各项基本属性进行精准把控,通过智能核算实现生态产品资源量化、可视化,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生态产品交易云平台,使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积极构建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云平台,持续推进各项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二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以科技引领,不断精进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相关技术,加大制氢、储能、虚拟电厂等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进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并举的发展机制,打造多元、有韧性的能源供给体系;要开创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智能化、精细化运营模式,整合、衔接全国可再生能源和负荷中心,在电力开发、运输及利用的全产业链上推动信息与电力的双向流动,实现供电侧与负荷侧的高效协同,统筹兼顾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三是要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促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探索应用节能降碳生产新方式;不断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构建重点碳排放领域能耗、碳排放数据监测接收的低碳智慧平台,实现全网数据共建、共联、共享;通过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接入绿色能源、绿色电力以提高企业经济性与绿色性。例如,新能源汽车凭借其低排放、高效节能的特点,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出行事业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过积极探索应用扁铜线、碳化硅等绿色高效的新型材料,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在生产环节的低碳绿色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积极构建“光储充”(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电桩)多功能综合一体化充电站,在优化绿色电力生产布局、实现绿色电力优化配置的基础上,通过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低碳”迈向“零碳”。

(作者简介:恩佳,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潘宇欣,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