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生命力在于深深植根于特定区域的独特土壤,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现实条件和未来潜力紧密结合。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在自然地理、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定式,坚定不移地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之路,方能最大限度激发区域潜能,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差异
明晰“因地制宜”战略内涵,需深入剖析我国主要区域类型及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与核心差异。
创新策源地与科技中心型区域。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及长三角创新活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等)。其优势在于创新资源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市场机制完善、国际联系紧密,是国家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主力,拥有顶尖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大量科技人才与风险投资,孕育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科技企业与“独角兽”,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这类区域最有条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排头兵”。此类地区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持续领先,攻克“卡脖子”技术;如何疏解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如何有效发挥创新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在技术探索前沿率先建立伦理规范与治理框架。
先进制造业基地型区域。如珠三角(大湾区非核心城市)、长三角腹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其优势在于雄厚的工业基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及广阔市场腹地,产业化与工程化能力强,能快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生产与市场应用,是承接技术扩散、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的关键载体,是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中坚力量。此类地区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加速推动庞大传统制造业存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附加值及全球价值链地位;如何增强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避免技术依赖和“中等技术陷阱”;如何在承接转移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环境污染;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综合成本。
传统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区域。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煤炭基地、内蒙古能源重化工基地及西部部分资源富集区。这类区域为国家早期工业化和能源保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或保有特定工业基础(如东北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丰富能源矿产资源或独特农林牧渔及生态资源。此类地区普遍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单一、路径依赖严重,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或资源开采;体制机制束缚多,市场化改革滞后,营商环境待改善;部分区域资源枯竭或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人才(尤其高端创新人才)持续外流;历史包袱(如国企办社会、职工安置)沉重。这些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任务艰巨,需付出巨大努力。
农产品主产区与重要生态功能区。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粮食主产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南方丘陵山地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首要战略功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优势在于丰富的农业资源或优良生态环境。此类地区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履行主体功能(保障粮食生产、保护生态)前提下,发展适宜富民强区产业;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与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如何探索建立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使保护者受益;如何防止发展进程中被边缘化,有效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欠发达与特殊类型地区。如部分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水平低、人才匮乏、市场发育不全,发展基础薄弱。此类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内生动力,逐步缩小与全国差距。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空间有限,挑战在于:如何找到符合实际、能持续带动增收、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帮扶资源与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
二、精准实施差异化战略
基于对区域特征的深刻把握,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精准施策,明确差异化战略重点与实现路径。
创新策源地与科技中心型区域的战略核心在“引领”。要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产出颠覆性成果,孵化未来产业,强化知识技术溢出与辐射功能。
先进制造业基地型区域的战略核心在“支撑”。要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化能力与产业链韧性,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传统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区域的战略核心在“转型”。要在保障国家安全前提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塑区域经济活力。
农产品主产区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战略核心在“保障”与“转化”。要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友好型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欠发达与特殊类型地区的战略核心在“巩固”与“赋能”。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内生动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与数字技术缩小差距。
三、实施差异化战略需把握的两大关键原则
第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各区域须深入剖析自身,精准识别独特资源、能力与条件,据此选择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与重点领域。例如:清洁能源(风、光、水)富集区可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资源独特区可发展生物医药、特色育种、健康食品;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区可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智慧旅游、康养产业。唯有立足自身最具基础与优势的领域深耕创新,方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与独特优势。
第二,坚决避免同质化竞争。要警惕各地不顾条件、一哄而上追逐热门产业(如光伏、新能源汽车、低水平重复建设算力中心等)。同质化竞争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恶性竞争、整体效率低下,更难以形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与招商政策时,须保持战略定力,尊重市场规律与区域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避免盲目攀比与短期行为。国家层面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通过规划引导、标准制定、信息发布及必要调控手段,规范区域竞争秩序,引导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其成功落地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命线。唯有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将国家战略意图与区域具体实际相统一,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才能充分激发各区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作者简介:赵善梅,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