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党建

美美与共,文化相融——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相关思考

报告人: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
简 介: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介绍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播理论,并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深入探讨。
总播放:102914
发布时间:2023-11-13 16:34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指出,“第二个结合”,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新征程,提供了“结合”的新思路和新对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支撑,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文稿][课件]

  •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指出,“第二个结合”作为重要创新理论,可通过创新扩散理论进行传播。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创新扩散理论分为五个阶段:认知阶段,又称议程设置阶段;说服阶段,又称匹配阶段;决策阶段,又称重新定义或重组阶段;执行阶段,又称清晰化阶段;确认阶段,又称惯例化阶段。[文稿][课件]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方面入手,借以历史上生动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稿][课件]

  •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志君指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结合”的新思路。“第一个结合”属于“共时性”的结合,“第二个结合”属于“历时性”的结合。前者指向一时一地的具体实际,重在解决当前难题;后者着眼长远,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长远问题。[文稿][课件]

     

    1619576784813

    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查看课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方向。

    一、“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第二个结合”,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开展了包括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等在内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大多是“第一个结合”的产物。“第二个结合”实际上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要义之一就是突破以往以西方为中心的束缚,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通过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互化”,并在“互化”的过程中实现二者的相互成就和彼此肯定,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的“过滤”而逐步完成现代价值转换。此举有助于冲破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雾,破除有些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结合”的新思路

    “第一个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某种意义上属于“共时性”的结合,而“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属于“历时性”的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是两个语言学概念,前者偏重于时间的流动性,后者则偏重于时间的相对静态性,这里是其比喻用法。孔子面对滔滔不绝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话强调的是“历时性”,也就是流动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则侧重于强调“共时性”,也就是相对静态性。“第一个结合”的过程往往指向一时一地的具体实际,这种结合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解决当前遇到的难题,而“历时性”的“第二个结合”,则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长远问题。

    (三)“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结合”的新对象

    “第一个结合”的对象是中国具体实际,“第二个结合”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结合”对象。

    1传统文化金良快_副本

    2023年9月1日,“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四)“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支撑

    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外来文化涌入中国,试图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大多数都淹没在历史尘埃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文化没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一种来自彼域的文化,如果想要在此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此域的本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从而做到永续发展。

    (五)“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除了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外,还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支撑,而这些是西方所没有的。

    2大气田杜鹏辉_副本

    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Ⅰ期开发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深层复杂潜山油气藏开发迈入新阶段。(新华社发 杜鹏辉 摄

    二、“第二个结合”的传播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相关采用主体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主观感受到的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说的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信息被传播,并通过相应的社会构建过程,使得创新的意义得以逐渐显现。

    创新扩散一般包括以下五个基本阶段:认知阶段,又称议程设置阶段;说服阶段,又称匹配阶段;决策阶段,又称重新定义或重组阶段;执行阶段,又称清晰化阶段;确认阶段,又称惯例化阶段。“第二个结合”作为一种创新,第一个阶段已经开启,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相关的“匹配性”工作。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