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调整为抓手 打好京津冀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产业调整为抓手 打好京津冀污染防治攻坚战

内容摘要:京津冀是污染的高发区域和防控的重要阵地,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压产限产不搞“一刀切”的基础上真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当前京津冀三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难题。打好京津冀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在于以产业调整为抓手,从污染源头上根治、根除。

一、产业不合理、调整不彻底是污染久治不愈的“硬骨头”

(一)高污染产业多,排放强度大

2017年,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4:19.0:80.6,天津市为1.2:40.8:58.0,河北省为9.8:48.4:41.8。数据显示,河北省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钢铁、水泥、火电、玻璃等为代表的高污染产业多,排放强度大,邯郸、邢台、保定、唐山等是全国污染重灾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2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值的3.6倍,NOx和烟粉尘排放分别是全国的4倍与 6倍。从京津冀三地排放废气的主要污染物来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指标 属河北省最高。总结APEC蓝、阅兵蓝等多次污染防治“人工实验”经验,严控燃煤电厂锅炉、停产限产高污染企业等系列措施非常有效。2018年3-4月,在采暖季结束和机动车并无明显增减情况下,京津冀地区因周边错峰企业恢复生产迅速引发雾霾现象频现,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污染久治不愈的关键。

(二)燃煤量大、面广,能源转型滞后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聚集大量高耗能产业,燃煤量大、面广,柴油货车、非道路机械使用 频度高,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京津冀豫晋鲁6省市占全国面积7.2%,却消耗全国33%的煤炭,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煤 炭消费总量为3.46亿吨,占全国消费量的8.73%。燃煤替代和传统能源转型严重滞后,导致污染强度居高不下、持续不断。

(三)产业调整不彻底,跨域传输未遏制

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高污染产业还占一定比重,产业调整力度和效果与污染防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污染的跨域流动性导致特定区域的污染 物排放会传输到周边地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可分为太行山脉/西南走向(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东南走向(天津、廊坊等)、正南(济南、淄博、滨州、沧州等)和东部(唐山等)方向, 这些区域多为钢铁、火电、焦化等高耗能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对北京形成“污染围城”的态势。有研究指出,北京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为28-36%。但根据实际观察,在某些重度雾霾日,污染物排放的区域传输贡献度达60-80%。

二、加快产业调整、构建无烟京津冀是污染防治的关键抓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产业调整为突破口,以源头防治倒逼产业转型,培育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低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水青山、无烟无污、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京津冀。

(一)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构建低碳化经济体系

产业调整和污染防治面临着吃饭、就业等社会问题。关停一些污染产业, 规避经济下滑、失业增加等风险,必须有更好的产业跟进和就业补充。为此,加快发展无污染、高科技的绿 色低碳产业是必然选择。要以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根据能耗水平与污染强度采取差

别化调控措施。如对污染产业的产能、规模及其就业岗位进行分阶段压减实现减量调整;对 无改造空间的污染产业实行外迁转移或永久关停;对有改造潜力的产业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强化超低排放、烟气脱硝、VOCs治理,推进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实现经济不滑坡、失业不扩大、污染不反弹、生态不恶化等多赢效果。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对压产限产不能搞“一刀切”,应加快出台差别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制定产业调整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每年调整规模及其路线图。特别是河北要力争将第三产业 比重从2017年的41.8%在3-5年内提升到50-60%甚至更高水平。以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发展新能源、绿色制造、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增加绿色就业,扩大绿色消费,构 建高精尖、低碳化的经济体系。

(二)重视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打造无烟化空间格局

加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大范围的煤改气改电步伐,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发挥京津冀地区光照时间长、风能潜力大等优势,开发利用好河北张家口、承德、内蒙古及其他区域的风 电、光电等绿色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升清洁能源接纳能力和输电效率,提高可再生 能源比重。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光伏+扶贫项目契机,整合闲置空地、建筑屋顶、农村荒地等空间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减少对煤炭石油消费的依赖,打造低能耗、无烟化的空间格局。

(三)推广中关村辐射带动模式,实现生态化协同发展

强化中关村创新引领与辐射带动的使命担当,发挥中关村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帮助京津冀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高污染区加快产业调整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化协同发展。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广中关村“一区多园”的辐射带动 模式,构建飞地经济或园区代管机制,在邯郸、唐山、保定等高污染区域建立若干个示范性 的代管园区,赋予中关村足够的人事、财政、行政等权力,选拔优秀人才到园区工作,落实 跨区域的“四四二”或“五五”财税分成制度。围绕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科技研 发在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转化和落地,实现三地产业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推进生态化协同发展。

(四)从污染源头上构建长效监督机制,强化精准化治污防控

发挥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防控与协调功能,将污染防治与产业调整工作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民参与、智能化、全天候的污染源监控网络,强化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后果惩处等全周期防控。针对不同污染情况进行精准治 理,北京自身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应严控尾气排放,提高排放标准和用车成 本,加快淘汰传统燃油车,实现绿色转型。天津和河北主要是工业污染,应加强燃煤控制、能源调整以及对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从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 方治理等维度精准施策,在生态修复、节能减排、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共治共享平台,推进精准化污染防控。

(五)破解发展不平衡与污染并存难题,加强均等化服务供给

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联系紧密。要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吸引高端创新资源进入,助推污染防治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生态涵养区要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 则,利用污染税、碳交易等经济手段,提高企业排污成本,构建污染区域与生态涵养区之间 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民族牌,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林果、绿色金 融、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兴区、绿色富民。农、牧等欠发达地区则需要将精准扶 贫与污染防治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散乱污”企业疏解和环境整治的同时,帮扶该地区加快 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加快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利用首都丰富的人才、技术等资 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惠民产业,培育智慧、文创、冰雪等各类特色小镇,加快构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获得感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时代首都圈。

北京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陆小成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