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万物——首都治水十年答卷

水“生”万物——首都治水十年答卷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围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在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前提下,久久为功,全面推进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生态治水,交出一张首都治水十年答卷。

2021年,潮白河实现北京境内全线通水。 本报特约摄影马文晓

凉水河水质不断改善,吸引黑天鹅来此觅食休憩。本报记者甘南摄

密云水库进入禁渔期后,启动增殖放流工作。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020年10月,官厅水库补水永定河。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节水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

走进中国航信高科技产业园区,节水设备几乎随处可见。

所有水龙头等生活用水器具均为节水型器具;74台直饮水茶炉都配有废水回收装置;机房空调冷却循环水用水、园区冲厕、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等均使用再生水;园区绿化浇灌全部采用管道喷灌、微喷等节水形式,杜绝大水漫灌;水池、水箱间、锅炉房等处都安装了漏水报警装置;洗手间、盥洗间等人员集中的位置还张贴了节水标牌和节水海报……2023年,园区再生水利用量达38万立方米,占园区全部用水量的比重超81%,极大程度节约了自来水。

近年来,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大力探索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减量条件下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北京。北京市节水办主任张欣欣曾不止一次接到企业的咨询:数据中心的冷却用水可以使用自来水吗?项目选址的地点是否能接入再生水?

张欣欣很乐于解答这种疑问,“这说明企业作为用水单位,他们的节水意识越来越强了。”

节水是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十年来,北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把“节水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

“落实‘节水优先’和‘四水四定’,并不是单一的通过某个行政手段来实现,而是融入整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张欣欣说。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2300万常住人口上限也是通过水资源的承载量核算出来的。基于此,后续无论是市、区还是街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相关部门都会对水资源管控指标进行详细论证,做好水的总量控制。

“北京已经在工程建设领域落实了北京市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其中有一些强制性规定,比如用水器具必须使用节水器具,景观用水必须使用再生水而不得使用自来水、地下水等等,那么这就要求这项工程从设计图纸审核阶段开始,就要符合节水要求。”张欣欣说。

此外,针对日常用水量较大的用水户,北京还实施了计划用水管理,根据用水户每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用水定额下达用水指标。“管控用水总量,可以帮助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张欣欣说。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正式通水后,北京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加大再生水利用,加强涵养地下水,存储战略水资源。到2023年,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超过30%。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

随着《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建立起覆盖取、供、用、排全过程的节水治理体系,健全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了水资源刚性约束。

2014年至今,在全市GDP增长60.93%、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增长37.83%的情况下,全市用水总量仍持续保持4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生产生活用水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主要节水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2.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5.59%。

生态修复让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周末早上,换好健身服,穿上运动鞋,耳机里放着喜欢的音乐,李蒙开始晨跑。沿着西二环边的护城河,从金中都公园跑到广安门内大街,再折返回来,全程大约5公里,这条线路,李蒙已经跑了两年。

北京适合跑步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唯独对这儿情有独钟?

两年前的春天,李蒙第一次走进金中都公园,瞬间就被“惊艳”到:南护城河水波荡漾,两岸桃红柳绿,水中野鸭嬉戏,一座仿金代建筑风格的宣阳桥横跨河上……再看到河边的红色塑胶跑道,李蒙更是眼前一亮,试跑了两次就深深爱上了这里,“这个环境下跑步真是太治愈了!”

在北京生活多年,李蒙从未像现在这样期待北京的春天——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北京将变身“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江南。

二道沟看山桃、东土城沟看海棠、凉水河看大滨菊、三里河看月季……打开社交平台,人气高的北京春日花事打卡胜地有十几处,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中有不少都曾是昔日的“臭河沟”。

历史上的北京不缺水,城市水系也比较发达。但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压。世纪之交,依水而生的北京一度“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北京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实施多水源、多路径联合调度生态补水,均衡水资源时空分布。2013年起,连续四个“三年治污行动”的实施,让全市河湖水系总体还清。通过疏浚河道、清理淤泥、循环调水、补植绿化、景观提升等一系列举措,水务部门打造推出了一系列“亲水空间”,让都市里的人们有了更多亲近自然的去处。

位于京西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在去年实现了全年全线有水,这是这条河自1996年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2019年起,北京在水利部的统一调度下,统筹调配多水源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在2021年促成了永定河断流26年后的首次全线通水。

有了永定河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北京开始尝试统筹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雨洪水、再生水,推动全市干流支流同步治理、地表地下协同修复,包括永定河、潮白河在内的北京五大主干跨境河流全部实现全线通水。

如今,北京五大主干河流已连续三年全部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新增有水河道53条、有水河长990公里,增加水面77平方公里,助推河道周边地下水位大幅回升。

水重新流动起来,河湖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这也为水生生物迁徙和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近两年,黑鹳、白鹤、黑脸琵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北京水域,为城市更添一份灵动与活力。

京津冀三地大河奔流水长清

天气尚未完全回暖,官厅水库已有北归候鸟“先头部队”陆续抵达。灰鹤、大天鹅、小天鹅、赤麻鸭等成群结队降落在库区冰面,悄悄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官厅水库位于永定河上游,连通京冀,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性工程和生态节点。最初为根治永定河水患而修建的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但在上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受到污染,1997年退出北京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这十年,三地水务部门统筹推进协同治水,官厅水库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永定河入官厅水库咽喉位置的八号桥湿地,是京津冀协同治水的经典之作。占地面积约211公顷的八号桥湿地里修建了生态护岸、跌水溢流堰、漫水桥等设施,包含森林湿地、溪流湿地、湖泊湿地、岛屿湿地、梯田湿地等多种形态,形成了水净化、水生态和水景观高度融合的水质净化湿地。这里每天能净化入库水量26万立方米,年净化水量近亿立方米,永定河上游河道来水经湿地处理后水质明显好转,每年减少入库有机污染物600吨。

京冀两地联合开展水库水源保护区内违法行为清理整治,库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施上游引黄补水和集中输水,水库蓄水量也稳步提升。

十年间,京冀两地还先后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保护长效机制。

3月初,北运河完成了今年首次京冀通航段河道、堤防工况检查及水资源调度联合演练。此次演练主要在北运河甘棠至香河通航段的20余公里河道进行,累计泄水1260万立方米,在完成河道、堤防工况检查基础上,也为保通航高水位运行情况下预泄腾库积累了调度的经验,为春季津冀两省市农业灌溉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

在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京津冀防洪通航水情信息”的微信群。群里有近60名成员,除了北运河管理处的几人外,其余的分别来自河北省廊坊市水利局、香河县水务局,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宝坻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这个群原本是为了保障大运河京冀通航建立的,起初只有几个人,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去年汛期防汛,这个群发挥了很大作用。”王云海说。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已建立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及主要跨界河道雨水情信息通报共享工作机制、流域内较大汛情联合会商调度机制、重要水库闸坝泄洪调度通报及联动机制。目前,正推动建立防洪抢险救援协同及极端情况下防汛抢险队伍物资的相互支援调度机制。

山水相依,地域相接,京津冀三地血脉相连。十年协同治水,三地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跨界流域生态复苏,区域洪水协同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共同绘就一幅大河奔流水长清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壮美画卷。

科技赋能助推智慧水务建设

初春,北京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处,水面开阔,水波微荡。芦苇丛边,三五成群的绿头鸭畅游嬉戏,怡然自得。

仔细看,水面上除了鸭子,还漂浮着一个白色圆盘,这就是用来监测河流水质的“水环境侦察兵”。这个“侦察兵”就像是“潜伏”在水下的机器人,可以实时采集水质指标,并将数据回传、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并自动示警,实现水质监测的无人化和自动化。

通过“水环境侦察兵”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是北京推进智慧水务1.0建设的一项成果。如今,不只是水质水环境监测,智慧水务1.0几乎已经融入了水务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

“自2020年以来,北京智慧水务建设实现了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变,逐步成为水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形成了‘1+3+2’的智慧水务1.0总体架构。”北京市智慧水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邹晓涛介绍,其中,“1”是构建1个数据基础底座;“3”是整合、重构三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2”是完善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两大体系。

“就像人生病了去医院,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脉搏、血压等指征来对症下药,我们治水,也需要水的这些指征数据,这就是我们建设数据基础底座的目的。”邹晓涛说。

三大核心业务应用场景,主要的可以概括为:水旱灾害防御、“取供用排”协同监管、水务综合服务。以水旱灾害防御场景为例,在现有的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基础上,通过补齐城区排水排涝监测短板、完善洪涝监测体系、健全城市精细化降雨径流模型、山洪预报分析模型,并衔接临近期降雨预报,可实现城市内涝、山洪、流域洪水的实时预测、滚动分析和预警精准发布。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实现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积水内涝点监测覆盖率达到90%,实现河道洪水预见期提升至两到三小时,山洪灾害与降雨预报同步预警。”邹晓涛说。

此外,智慧水务1.0体系还通过“京通”App为市民提供水务服务。在“京通”App上,不仅能办理涉水行政许可、用水量查询、污水处理费缴纳等事项,还能查询供水服务、城市洪涝预警、滨水空间开放等水务便民信息。

“目前,北京市智慧水务1.0基本建设完成,下一步将筹划向2.0阶段升级。”邹晓涛说,未来,智慧水务的发展将更加智能、智慧,也将更加贴合市民感受。

专家观点

牢牢牵住节水这个“牛鼻子”

居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即便南水北调水进京后有所缓解,但年人均水资源量仍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极度缺水标准。因此,北京治水要优先考虑节水,牢牢抓住节水这个“牛鼻子”。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出台《北京市节水条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科学、精准治污,加大再生水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北京的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北京通过引水连通工程,多渠道、多水源实现水资源跨流域调配。促进人水和谐,北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修复生态,围绕“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的水务发展目标,打造出一批滨水开放空间。

下一步,北京还需持续开展节水工作,并将节水和降碳相结合,促进行业节能减碳,出台更多节水激励政策。进一步总结提高人水和谐共生理念,统筹考虑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和流域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水务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作者系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