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建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主攻方向,科学施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要素,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科技革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最大特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创新驱动力。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必须强化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持之以恒地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倾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争取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我国与国际领先产业技术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以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解决“卡脖子”技术制约这一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产学研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发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一批产业科技攻关工程,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机制,促进涌现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畅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产业转化通道。

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一方面形成新产业甚至是新的主导产业,开辟新的产业发展赛道,另一方面重构原有产业发展范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新的产业载体,产业结构层次、规模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质性,需要牢牢抓住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重点,把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我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部分先进制造等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新材料等部分领域短板依然明显。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完善产业政策,加大对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健康、先进制造等的支持力度,完善和加强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数字孪生、未来网络、类脑智能、核聚变、氢能、量子等领域的前瞻性和体系化布局。强化统筹规划和战略引领,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大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主导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释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的重要载体,是孕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要加快转化思路,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优化产业链布局,健全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产业发展韧性。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速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和先进技术普及应用,引导企业加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加速能源清洁转型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走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新路。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完善社交媒体、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监管,重点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实施好“人工智能+”行动,不断丰富新产品新服务,形成更多细分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大力度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全面推动以数字生产力重构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等经济活动各环节。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场景应用探索,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医疗、教育、交通、应急管理、民生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打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激励创新成果产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放大创新应用的经济效益。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加快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和基础性框架,围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推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加快健全科技创新规划、组织和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国家税收政策,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激发企业和人才积极性与创新活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机制,促进科教融合发展,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加强产权保护,关心和保护企业家。深化油电水气和交通等自然垄断产业和领域改革,完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加快建立高效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能动性,强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

加快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数据要素能通过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融合,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实现要素价值倍增,还可以优化劳动和资本等传统要素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或者替代传统要素,实现投入替代和投入减量。数据正在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甚至是第一生产要素。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机制,健全数据跨境流通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数据要素合法合规有序高效流通,发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要素作用。

发挥经济大省带动作用。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各有特色,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各地结合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探索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尤其需要经济大省发挥技术、产业、人才和资本优势,当好“先行者”,开展先行先试,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溢出效应”。

(李雪松,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绪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