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系列评论之五丨高校要找准“发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系列评论之五丨高校要找准“发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对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强调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发挥高校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作为汇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聚宝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也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占比很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优势显著,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凸显,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动能。

心怀“国之大者”,加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高校要加快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完善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布局,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转变职能、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机遇,在经费使用、编制使用、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职称评定、人员聘用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为高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协同联动,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高校要主动与所在区域科技领军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助力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等联合攻关,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效赋能。

2023年5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中国天眼”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2023年5月23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中国天眼”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二、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形成创新人才聚集效应

人才兴则创新兴,创新强则科技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形成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效应,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依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基础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头部企业整合优质教育、行业、产业资源,完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建立科创学院,推广校企合作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课程,从而有效促进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及拓展技能教育的结合,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相关主体共同制定未来人才发展蓝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专项、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以此共建人才库和人才驿站等,发掘人才资源流动的交汇点与互补点,实现人才资源在不同产业、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共享共用。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高校用人主体作用,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卓越工程师、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扶持青年教师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专业发展。

2023年6月13日,秦皇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右二)在实训室指导电工专业学生练习接线。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2023年6月13日,秦皇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右二)在实训室指导电工专业学生练习接线。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三、强化有组织科研,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联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坚持“四个面向”,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强化有组织科研,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下功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创新的策源力。

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发挥国家和区域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的主力军作用,组建主攻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前沿交叉技术,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促进要素融合,提升创新效率。

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着眼于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学科,探索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科研组织载体,打造跨学院、跨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储备性研究,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校探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等改革措施,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头部企业共建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将实现信息互通、仪器共享、深化合作、培养人才四大功能,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四、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联合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校在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中,具有“先锋队”的作用和“排头兵”的担当。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校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海外高校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聚焦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邀请来华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成果展示、发布、交易活动。高校主动谋划海外办学和研究机构布局,与国际组织和海外高校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者科技企业孵化平台。

共建国际化创新联合体。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有组织地支持基础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携手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形成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联合体。高校联合海内外科研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共享平台,创办科技类国际学术期刊,促进国际科研学术资源开放共享。

本文系广东省委党校2023年度校(院)重大委托课题“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和实践路径研究”(XYZDWT2023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