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依托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组织开展“信仰行”优秀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等奖作品各5篇、二等奖作品各10篇、三等奖作品各15篇,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播。
扎根在土地
——读《梁家河》有感
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祁子璇
花苗扎根园圃,而后馥郁满堂;禾稼扎根田亩,而后硕果遍野;青年扎根沃土,而后成正直之人、有用之才。生命是将过程累加起来的厚度,你汲取了何种养分,做出了何种选择,血脉里有哪种烙印,成长路上又是被哪块土地托举着?这一切塑造着我们成长后的模样。
人生的蓬勃年华在于青春,我们在青春时光里把控人生之舵,蕴藉生命之力。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认识青年习近平如何成长、如何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我仿佛亲眼见证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与变化,完成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教导我明辨慎思,在书页中追寻我之根,淘炼我之魂。
土地是连接真情的土地。黄土沟壑,风云卷舒,窑洞孔孔,繁星点点。回望那个年代,梁家河村里有劳动的汗,蚊虫的咬,关关难闯的“四大关”;但更有乡亲的暖,朋友的帮,那块土地上诉不尽的家长里短,道不尽的乡里真情。
回望我们如今的脚下,我们又是所立何地,所依何人呢?当今社会固然没有插队的经历了,没有下乡劳动的艰苦历练了,但不代表当今青年就可以忽视养育我们的土地而凌空生长了,不代表当今青年就能够逃避真实的世界而好高骛远了。中国人重视乡土情,这也使一代代中国青年奉献于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及其上的人民,使得不忘本的务实超越了享乐的虚度,投身集体事业的责任超过了求取个人功名的渴望。这种选择源自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家国观,当我们认清与乡亲的真情相连、与同胞的血脉相融时,我们便在心中不断坚定着乐观、务实、进取的青年信念,从而在服务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亲友邻里的一次次真实接触是抚育我们的沃土,中华历史的一场场动人邂逅是哺育我们的沃土,现实社会的一幕幕冷暖真情是抚育我们的沃土。看看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生命,听听那些朴实无华的故事,养分又何尝不是出自泥土呢?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看清我们立于群众,依于人民,勿忘脚下这块真情相连的土地。
扎根是俯身实干的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赴外省学习沼气技术,他想着梁家河,所以见到了好的作物要搬到村子里去,遇到了好的技术工人要挖到村子里去,学到了好的生产方式要发展到村子里去。于是,被习近平装在心里的梁家河村能用沼气做饭了,还搞起了铁业社、代销社,生活更便利了。毫无疑问,这种扎根务实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习近平此后的生涯,他想着人民,所以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中国梦”的征程要一步步走。习近平当年树立的志向恰恰不是仕途高远,而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当他再回梁家河,仍与乡亲们亲切地拉家常,关心村民的生活,正所谓不忘初心办实事,因为我扎根在土地。
现如今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是包容开放的社会,大有可为的青年,另一方面是物欲纵横的陷阱,浮躁的风气。有的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无论走向哪行哪业,终能发光发热;有的青年困在“信息茧房”,溺于“价值虚无”,犹如无根之蓬,欠缺担当,选择“躺平”。我们应当选择前者,将青春之我融入祖国发展的洪流之中,将青春之歌奏响在厚重辽远的中华大地之上,俯下身子,扎根实干。
守根固本,向阳而生。大学生活时有迷惘与彷徨,而当我翻起《梁家河》一书,看到曾经那个小小村子里的励志故事与精神力量,就好比在人生道路的关键路口有一位榜样为我指点迷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可是对家国、对人民、对我们脚下深爱的土地的情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从未断流。这份深深的牵绊绵延于亘古长河,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党的宗旨,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旗风猎猎,红旗飘扬,青年人如花苗扎根苗圃,禾稼扎根田亩,汲取阳光雨露,牢牢把握人生方向,向阳而生,脚下有根,无畏风雨。
我辈青年——当扎根在土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联合启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反响热烈。有效引导高校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将继续联合首都部分高校、北京市各区各系统单位,扎实推进“信仰行”系列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