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

6月3日上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论述以及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指示精神,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与实践意义,探讨新时代如何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前发展。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李媛媛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史志学所副所长高福美副研究员、文化所副所长黄仲山副研究员、副所长景俊美副研究员、晏晨副研究员、张洪亮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越等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共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智库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谭日辉研究员、理论宣讲处处长高亚雄、科研处副处长赵小平、文化研究所、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史志学研究所等部门科研人员出席会议。

1

贺亚兰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表示感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新思路,提出更多新举措。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翔教授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节制”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论述了“第二个结合”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郭万超研究员从马克斯·韦伯的命题出发,论述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景俊美副研究员以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例,论述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晏晨副研究员通过梳理“传统”的内涵及其近代以来的变迁历程,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意义。李媛媛教授对上半场4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指出各位专家的发言尽管聚焦于不同的内容,但都秉持大历史观,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宏阔视野,且更加注重对传统的研究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下半场专题报告中,李媛媛教授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实践出发,阐述了文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世界历史意义等问题。高福美副研究员梳理了历史时期运河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开凿、发展过程,提出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典型例证。黄仲山副研究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指示精神切入,阐释了北京弘扬与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使命与实践路径。张洪亮副研究员重点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当代文化理念的深刻影响。张翔教授针对下半场4位专家的发言进行评议,认为各位专家的发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精神的深层互动。

贺亚兰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突出、内容聚焦、系统性强,体现了各位专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进一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阐释提供了有益启示。

2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