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丽接受《中国日报》专访,系统阐述了知识产权赋能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王丽表示,北京通过“系统性保护+数字化创新”双轮驱动,打造了故宫整体保护、首钢园活化利用等标杆案例。她指出,依托5G、VR等前沿技术,北京创新推出圆明园元宇宙等数字文化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国际传播方面,北京借助国际设计周等平台,推动故宫文创等文化IP走向世界。她特别强调,北京通过推动文化IP与科技、旅游、商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IP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国日报》是国内领先的英文媒体,是国际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此次专访展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国际传播及文化发展领域的研究能力,为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增强北京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道原文详见《中国日报》[Beijing boosts cultural assets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
报道中文翻译如下:
北京以知识产权赋能文化资产高质量发展
传承历史文脉惠及后世子孙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 当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中国首都与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北京积极探索在当代语境下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路径,培育出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北京历史悠久,建城史长达3000余年,拥有8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长城、承载明清皇家文化的故宫博物院、彰显古代祭天文化的天坛,以及展现古代都城规划理念的北京中轴线等。此外,京剧、景泰蓝制作技艺、快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里薪火相传,构成了北京多元且独特的文化生态。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186个老字号品牌。这些丰富且珍贵的文化资源,为北京培育特色文化IP、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切实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 - 2035年)》等一系列规划相继出台;通过《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强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丽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文化遗产,我们制定了差异化、精准化的保护策略。以故宫保护为例,不仅注重古建筑本体的修缮维护,还将周边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的保护与整治纳入整体保护范畴。这种系统性保护模式,不仅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更为文化IP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与框架。"北京的历史文化符号,如故宫的红墙黄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
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IP培育方面,北京不断创新实践。一方面,将新兴文化IP纳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文化IP的孵化与发展。以首钢园为例,自2019年启动改造项目以来,这座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的工业遗址成功转型为集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成为北京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与文化IP培育的典范。另一方面,依托798艺术区、郎园Station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创意设计空间,进一步强化北京"设计之都"的城市名片。
"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文化IP发展注入新动能。"王丽介绍,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北京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首钢园数字壁画艺术中心运用数字投影技术,让艺术作品与工业遗存完美融合;圆明园元宇宙公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盛景;双秀公园打造的数字梅花景观,以数字化手段赋予传统园林景观新的魅力,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
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北京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时尚、音乐作品,并邀请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开展表演和展览,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北京借鉴国际文化IP开发的先进经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成功打造出故宫IP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故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主题展览、开展跨界合作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丽表示:"北京通过推动文化IP与科技、旅游、商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IP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多元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新时代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北京方案',有助于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北京',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