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秋节的习俗
人们在秋分时节生发的对团圆的渴望、对丰收的喜悦,产生了各种庆祝活动,构成了中秋节的丰富内容。早年间,一进入阴历八月,街上就开始有了中秋节的氛围了。成熟的水果汇聚到城里的果子局,到处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果香。果子局为了扩大影响面,会特意在店门口支出一个摊位,摆上应季的水果,有的店铺还会用大喇叭放一些京剧或流行音乐,招揽生意。在街头巷尾,人们还能听到叫卖兔儿爷的声音,这也是属于中秋节的独特景象。大大小小款式不同的兔儿爷,或用扁担挑着,或用独轮车推着,或摆出兔儿爷山的造型。
(一)赏月
古代,文人墨客以吟诗作赋的方式赞美月亮,比如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京有很多适合赏月的地方,比如丰台的卢沟桥,城里的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等地。
举头望月,看到一轮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挂在天上,往往激发人们内心的遐想。人们想象着,月亮上有一棵桂树,吴刚一直在砍树,桂树随砍随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个故事表达了生生不息这一永恒主题,也体现出中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吃月饼
“月饼”这种叫法,古已有之。一种说法是,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杨贵妃抬头看着悬挂天空的圆月,恰如这圆圆的小饼,遂脱口而出“月饼”二字。从此,这种从西域传来的“胡饼”改名“月饼”。由于中秋节是一个丰收的节日,故而月饼也有“丰收饼”的别名。值得注意的是,月饼不是以果腹为目的的食品,而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一种感悟节日主题的重要媒介。北京人偏爱“自来红”“自来白”这两种口味。这也是了解北京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三)赏灯
很多地方有中秋节赏灯的习俗。人们认为,灯本身具有着魔幻新奇的魅力,给灯做一些装饰,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比如,羊角灯。
(四)团圆宴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秋夜的团圆宴属于家宴,而不是朋友之间的聚会,或维系社会关系的社交活动。家族性的团聚,象征着古人对“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美好追求。北方的团圆宴上往往有应季的大闸蟹,体现节日团圆主题的烙饼,以及家庭成员都爱吃的特色菜。
(五)祭月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从未中断。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球,古人一直对月球有无尽的遐想。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礼遇自然、表达感恩是中国古代的传统。
秋分这天,古代帝王会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这个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人顺应自然、感恩自然的诉求和情感。
(六)拜月
拜月仪式与祭月仪式,有一定的差别。“祭”这一行为,往往代表国家、官方,是一种正式的,纳入国家典章制度的仪式。而拜月仪式,则更为世俗化,是属于广大普通百姓的祭祀仪式。
(七)玩月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娱乐性,比较轻松的话题。很多朋友小时候可能都体会过,走在路上,抬头看到月亮在自己的斜前方,走过一段路后,发现月亮还在自己的斜前方,仿佛月亮一直在陪伴我们走路。这是一种玩月的方式。
(八)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中秋节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兔儿爷造型更加多样,实现与中轴线、“一带一路”等文化主题的有机结合,既延续了传统形式,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九)国内各地区的特色民俗活动
国内各地的中秋习俗,特色鲜明。比如,在宝岛台湾,男女青年在日月潭相会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福州、厦门等地流行博饼活动,据传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为安抚军人的思乡之情创立的娱乐活动。江浙一带,人们在中秋节会举行祭海仪式,将祭祀物品放在一艘很大的船里推到海上,以表示对大海的感恩之情。
(十)国际上的民俗活动
离中国本土较远的地区,如欧洲北美等地,会组织一些舞龙舞狮等活动来庆祝中秋节。中国周边地区,受东方文化熏陶,很多民俗活动与中国类似。比如,日本将中秋节称为“月见节”,赏月是其中的重要活动。越南将中秋节称为“望月节”。在新加坡,中秋节相互赠送月饼是当地的重要习俗。
总之,如何在当今时代过好传统节日,作为民俗工作者,我的建议是,从细节处感悟文化内涵。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尝试做月饼。网上有很多教程,按照步骤一步步做,我们会发现做月饼这件事不难,而且有很多乐趣。自己做的月饼,寄托着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将这样一份月饼馈赠亲友,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亲自体会做月饼的过程很重要。又如,我们可以在网上买一个兔儿爷坯子,一家人一起画兔儿爷,在这一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只有真正从细节处着手,才能获得重要的人生体验,才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我们每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享受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进行传承、创新。我相信,如果大家能接受我的建议,一定会有所收获。
祝愿大家,未来的每一个节日,都能过得快快乐乐,吉祥欢喜!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