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志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3)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理论建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时代课题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课题。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为准备召开党的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同志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分别听取了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后指出,“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出了答案,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道路,带领全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重要文件对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设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当前,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时代课题就是这个时代给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道路方向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目标任务问题,也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政治保障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

(二)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十个明确”是总分关系。前四个“明确”是从总体上来看的,包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后六个“明确”强调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五个“明确”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第六个“明确”强调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第七个“明确”强调了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八个“明确”强调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第九个“明确”强调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第十个“明确”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

“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三个方面成就”主要包括: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三)重大理论观点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提出维护和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全面管治权,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等,都是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出发,经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深入思考提出来的,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在以上十五个“提出”中,我简要讲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条和“十个明确”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相呼应。二是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