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排头兵

勇当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4-0075-04

在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成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成就,深刻指出了国家级经开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鲜明提出了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发展的实践要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同称“亦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级经开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当好“四个先锋”、建设“四个高地”的要求,聚焦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全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使命任务,在躬身建设国家级经开区的实践中,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认清重大意义,扛起亦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时代感召力和实践穿透力,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对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和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开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来审视谋划经开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经开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须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来理解领会,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认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积极融入“五子”联动发展格局,把贯彻落实的坚定决心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明确战略定位,细化目标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级经开区“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设国家级经开区是国家发展所需,也是未来战略所指。北京经开区牢记嘱托、忠诚担当、感恩奋进,不断强化战略意识、全局意识,自觉将经开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去推动实施,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成为首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推动实践发展,深化改革创新。4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建设国家级经开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30多年来,因改革而生、伴开放成长、凭创新而强。从1991年筹备亦庄工业小区和1992年正式建设亦庄工业开发区,到1994年成为国家级经开区,再到现在以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北京经开区引领着首都经济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北京经开区必须继续找准定位、聚焦重点、争先创优,持续发挥经开区改革先行先试先锋作用,有序稳妥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以当先锋、打头阵、挑大梁的高度自觉,在改革开放新实践中再创新的辉煌。

把握目标要求,彰显亦庄作为

推进经开区建设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好排头兵。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勇当排头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当前北京经开区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着力推进产城人向人城产加速演进,进入了从单一产业功能区向产城融合综合新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更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科学认识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内外环境形势与发展任务目标,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与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螺旋式互促演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勇当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级经开区要“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只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才能保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顺利实现。国家级经开区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多年来,北京经开区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首都高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亦庄范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经开区必须主动谋划、积极抢先、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活力,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当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级经开区要“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的重要引擎。在新的起点上,北京经开区将继续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聚变提升战略,健全完善全区“44637”发展体系,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发力,加强制度建设与集成性创新,全力建设北京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勠力躬身实践,打造亦庄样板

北京经开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坚定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以科学理论之“矢”射亦庄改革实践之“的”,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努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奋力打造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亦庄样板。

扎实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全力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国家信创产业基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亦庄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加快壮大创新主体。积极融入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完善适合区域实际的“揭榜挂帅”制度,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引导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良好局面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大合力。加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精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成果发现、对接、转化机制。深化与“三城”常态化对接机制,推进“三城”科技成果加速向“一区”转化落地。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全力打造人工智能(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汽车智造创新城、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占先发展商业航天、量子信息、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迈进,不断形成新的增长曲线。深化“三个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业融合、数实融合、科文融合,深入实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和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政策等一系列制度性举措,鼓励制造业企业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形成数实融合、产业创新、商务服务、产融互促、智慧物流五大高地,努力建设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优化产业要素保障。围绕强化产业空间保障,完善产业用地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加快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坚持工业用地先租后让供应,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围绕强化金融支撑,探索设立主题基金、行业基金,发挥产业升级、科创、种子、人才以及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等基金群合力,推动发展耐心资本,放大产业基金乘数效应;围绕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产业项目扶持政策管理办法,持续完善“共性要素+产业专项”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政策工具,构建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擦亮“亦庄服务”品牌。全面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强化亦企服务港功能,迭代升级“一港集成、多港联动、无界服务、京策速达、主动治理”的为企服务模式,汇聚更多助企惠企政策和服务资源,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智审无休”“无证园区”等政务服务改革,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2.0版改革,不断提升审管执改革质效,完善“自底向上、上下融通”的营商亲商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推进亦庄综保区建设,提升“两区”建设开放能级,充分发挥“六区”政策叠加势能。以更大力度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深化“抱团出海”机制,全面丰富“借船出海”模式,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大外资吸引利用力度,推动外资外企“引进来”;推动一批跨国企业总部、外资研发中心落地,积极谋划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项目合作落地;持续放大世界机器人大会、博鳌亚洲健康论坛、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国际会展交流平台影响力,当好推进对外开放先行者。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小政府、大社会、专业化,健全“主导产业+产业局+平台公司+园区+基金”的产业组织体系,强化国有企业支撑作用,形成“一产业、一平台、一园区”特色发展模式,为探索高效政府提供“亦庄模式”。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围绕“聚才”强体系、提影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充分释放“人才十条”2.0版本、人才年金等政策红利,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实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用好HICOOL2025全球创业大赛、首都侨智发展大会等引才聚智平台,发挥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牵引作用,落地一批优秀人才创业项目,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构建层次高端、结构合理的亦城人才雁阵。围绕“育才”强联合、提效能。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鼓励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训的产教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培养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围绕“惠才”强保障、提服务。坚持更高水平,打造基本没有“大城市病”的亦庄新城。进一步优化人才社区建设、教育医疗服务、城市软硬件设施;加强人才综合窗口建设,推出“亦城人才卡”,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健全完善各类惠才暖才留才举措,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滔滔不绝的高质量发展胜势,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发展环境,聚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打头阵挑大梁[N].北京日报,2025-02-12.

(作者简介: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