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进”系列巡讲②|华北电力、交运职业学院: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七进”系列巡讲②|华北电力、交运职业学院: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不负人间四月天,文化自信交答卷。4月22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张旭、李炟橙、张建平、哈亦琦、徐兰凤、贺柏音一行六人先后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开展宣讲报告会。

市委教育工委、华北电力大学相关校领导出席,300余位华北电力大学各学院辅导员、学生代表和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海淀校区师生代表300人现场聆听,还有300多名北交院师生通过直播分会场线上参与。

宣讲现场

活动现场,六位宣讲员用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落地生根的故事。听众们掌声不断、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各位宣讲员老师为榜样,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护传统文化根脉,以文化担当诠释青春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感言

馨心——华北电力大学“能源报国”师生宣讲团成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

作为“能源报国”宣讲团的一员,今天的报告会让我重新审视“讲好故事”的深层意义。不是简单的复述事迹,而是以小见大,在个体叙事中折射时代精神。现场的氛围让我深深代入了宣讲成员的坚守、创新、传承、励志故事,也鼓舞着我为祖国的能源电力行业贡献青春力量。他们宣讲作品的质量和情绪渲染都是我需要学习的,我也会继续努力,讲好华电学子的青春故事。

宋佳忆——华北电力大学“能源报国”青春榜样先锋班成员、数理学院学生

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哈氏风筝传承人用精湛技艺让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皮影演员们以坚韧和热爱诠释皮影艺术,打破身体局限;长城文化集邮者则用邮票串联历史与当下……他们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坚守。我深感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者的伟大,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责任,愿为守护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梁倩菲——华北电力大学“能源报国”青春榜样先锋班成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

聆听宣讲,仿若一场文化与心灵的深度对话。贺柏音老师镜头下的时代华彩,传承记忆;徐兰凤夫妇的“移动长城”,让历史在世界“活”起来;张建平老师以口技助力乡村,振兴一方;李烜橙老师讲述皮影故事,让古老艺术焕发生机;哈亦琦老师追逐风筝,守护匠心;张旭老师坚守颐和园,绽放文化光芒。他们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于平凡处见伟大,于坚守中创新。作为电力学子,我愿以他们为榜样,将文化传承融入生活,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张宜泽——华北电力大学“能源报国”青春榜样先锋班成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今天专场报告会中先进人物的故事,每个都独特且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大北照相馆贺柏音老师的故事,他从一开始学习照相,到最后成为一位能够在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要场合的照相负责人,在我看来是将自己的职业与爱好一步步融入国家发展中,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那种自豪感与归属感是我向往与追求的。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磨炼自己的本领,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易达——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基因,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根脉”。六位老师“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唯有立足敬畏守护文明根脉,才能为创造性转化积蓄源头活水。青年学子当以此为镜,秉持文化自信,汲取传统智慧,在守护与创新中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

曹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综合管理第七党支部

听了本次宣讲,我感触颇深。本次来为我们宣讲的老师跟我们相同,又跟我们不同。相同的是他们也是基层老百姓,他们也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做着平凡的工作;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多。他们的身上全都体现出同一种特性,那就是持续钻研和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学习的精神。他们往往把学习和工作合二为一,通过学习推进工作,通过工作进一步为学习指明方向。此外,本次受邀的几位老师大多是来自我国非遗文化领域,有园林历史文化、皮影戏曲文化、风筝绘画文化、口技文化等等,让我们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加清晰的认识。原来,文化不只是口头说说,文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侯钧译——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2021级轨机2501

作为一名城市轨道专业的学生,今日有幸聆听"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深受震撼。哈亦琦、徐凤兰等宣讲员的坚守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需全民参与。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文化自信为基石,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传统美德;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播优秀文化作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用文化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这场宣讲如明镜照亮初心,今后定以文化力量浸润生活,在轨道交通专业学习中亦不忘传播文化正能量,为实现文化强国梦添砖加瓦。

胡仁——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2024级轨机2301班

聆听哈亦琦老师“追风筝的‘守艺人’”宣讲,我深受触动。他是“哈式风筝”第四代传人,从10岁便随父研习家传风筝技艺。他的讲述,让我看到哈式风筝“扎、糊、绘、放”四技的精妙,领略到其骨架、构图、色彩的独特之处。那些获奖风筝,承载着家族匠心。他结合传统竹篾与现代碳纤维创新材质,还推出装饰风筝和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这次宣讲,不仅让我知晓非遗传承的不易,更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李炟橙老师自幼便学习“皮影戏”,如今的她已经能为很多比她还大几十岁的人教学,成为他们的老师。还有那颐和园中的“扫地僧”——张旭先生,他虽然只是在颐和园里做保洁工作,但他可比有的专家还厉害,能背出颐和园的整体构架,就连那一个个的不起眼的小塔,他都能叫得上名字,可见这位“扫地僧”的功力高深。除了上述二位,爱集邮的“孟老”,还有擅长口技的张建平老师,以及风筝“守艺人”,都是值得我们追的星,是我们的榜样,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

供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百姓宣讲处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