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台州温岭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九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电机部件(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东海之滨的浙江大地,地瓜藤蔓这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却在20多年前被赋予了深刻的经济学内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地瓜经济”理论,深刻指出“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如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这一理论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了历史性升华,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地瓜经济”理论:从田间地头到国家战略的思想跃迁
地瓜的藤蔓向四周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阳光雨露;而块茎始终扎根大地,支撑着整个植株的生长。这一形象比喻,精准概括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2004年,面对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现实,习近平同志在任省委书记期间,在科学研判省情后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着力推动当地企业走出去,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
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令人瞩目。如,正泰集团在土耳其建设全外资太阳能电池厂,实现产业链全链条本地化生产;传化集团从一口大缸起步,如今在全球建立20余个生产基地,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GDP、73%的税收和87%的就业,“地瓜经济”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新时代实践中,“地瓜经济”理论进一步升华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从“省域的浙江”到“中国的浙江”再到“全球的浙江”,这一理论不仅破解了资源约束难题,更塑造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法治护航: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里程碑意义
《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创下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在法律中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民营经济促进法》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事项数量从首版151项压减至106项;建立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这些举措直击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现象 ,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将平等原则贯穿始终。从保障各类生产要素平等使用,到禁止招投标、政府采购中的所有制歧视,再到强化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法律以刚性约束确保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乘势而上: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法律的出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格局深刻变化。《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提供了关键制度支撑。
在公平竞争层面,《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形成“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这将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让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杭台高铁PPP项目中,民营联合体占股51%,实现了“收益保底”与风险共担的有机统一。
在创新驱动层面,《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鼓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投资。2024年,浙江义乌小商品城链接全国210多万家企业,带动杭州丝绸、温州皮鞋等块状产业走向全球;比亚迪在嵊州投资130亿元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吸引上下游133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这些案例印证了“地瓜经济”理论与法治保障的深度融合。
在全球布局层面,《民营经济促进法》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华立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的中亚华塔工业园,预计可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珀莱雅化妆品与国际顶级原料商合作,加速跻身全球行业前十的步伐。这些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正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竞争,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从田间地头的朴素比喻到国家战略的法治升华,“地瓜经济”理论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部法律不仅是民营经济的“定心丸”,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未来,民营企业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新的传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磅礴力量。(宣讲家网 李博)
作者单位:上海崇明绿华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