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统筹推进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贯通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真正“实现自律和他律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这一重要论述已然指明,要下功夫做好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的大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统筹推进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贯通协同,形成内外联动、同向发力、系统集成的监督格局,持续激发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不断开创党风正、民心顺、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第一,健全党内监督体系,突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有效监督。党内监督是确保自觉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在权力运行中处于关键位置,责任重大、权力集中,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重点对象。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必须坚持从严从实要求,突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有效监督。一是要以政治监督为统领,围绕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强化对“关键少数”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确保其始终在正确方向上用权、依法依规用权、公正廉洁用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中的巡视巡察、日常监督、派驻监督、专项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落实领导干部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多种监督形式,推动形成多维发力、同向共振的监督格局,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特别是要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强化对权力运行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与此同时,要提升党内监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施治,防止党内监督泛化、表面化、形式化,真正使党内监督成为约束权力、校正行为、防微杜渐的有效利器,紧紧抓住“关键少数”,从而带动“绝大多数”,推动以上率下、层层传导,不断夯实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基。
第二,拓展人民监督途径,充分发挥好信访、民主评议、网络监督等多元监督机制作用。人民监督作为党外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必须脚踏实地回答好“为什么监督”的问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监督。通过新闻媒体、政策宣讲、专题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人民监督重要意义的宣传解读,提升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法治素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性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把人民监督引入党的自我革命大局中来,推动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各方协同发力监督、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地回答好“怎么监督”的问题,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应数字时代的新发展,在信访举报、民主评议、社情民意收集等传统监督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建设智能化监督系统,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人民监督机制体制,提升人民监督的精准性、实时性和覆盖面,实现监督内容更加全面、手段更加多样、反馈更加迅速,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三,坚持推进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监督效能与治理合力。坚持推进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讲,既要坚持党内监督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也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畅通人民监督渠道,确保人民监督始终成为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彻底打破监督链条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专责监督为主干、基层监督为支撑、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为保障”的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实现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高效运转。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把外部监督的他律压力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自律动力,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真正树牢接受监督、欢迎监督、习惯监督的意识,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勤于自省,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深化党内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
党内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大党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不断探索“民主新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接续探索“民主新路”,既要以党内民主引领和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也要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宽和夯实党内民主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两个答案”的深相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第一,以党内民主引领和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实现人民意志有效表达和落实。党的十三大报告早已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依旧需要明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以党内民主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前发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意志是否能够有效表达、充分落实。只有党内形成规范有序、开放包容、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的民主氛围,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深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落实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民主程序,保障党内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和规范有序,使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二是要提升党内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使广大党员的意见和要求得到充分尊重,营造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党内环境。三是要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在基层党内生活中,党员或者代表平等拥有对基层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的实践成果更直接地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参与和高效运作。
第二,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宽党内民主基础,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决策科学化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监督第一个答案的创新性发展,强调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的广泛深度参与。这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深度民主实践,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化为生动的民主参与实践以及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发展绩效,为党内民主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创新资源。一方面,党内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积极表达意愿,为党内民主提供更真实、更广泛、更管用的民意支撑,使党内讨论与决策更加接地气、合民心、顺民意。为此,必须在全国各地广泛落实基层协商、政策听证、网络问政、民生议事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党内信息交流更加充分,决策过程更加民主透明,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活力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群众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对党内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各级党组织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这不仅要求党内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切实履行好职责、做好决策,还要求规范座谈会、民意调查、公开听证等民主程序,把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最迫切的需求系统地吸纳进来,切实防止闭门造车、主观武断等的发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