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大西洋与印度洋洪波涌起,惊涛拍岸。这里曾是航海时代的“风暴角”,是殖民铁蹄的登陆场,是种族隔离的撕裂带。
如今,它正以另一种姿态书写传奇。这片被称作“彩虹之国”的土地,正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航道。
电网里的民生
在北开普省的偏远村庄,33岁的农妇马卡伊至今记得2018年那个暴雨夜,暴雨冲坏了镇上唯一的柴油发电机,医院断电超过12小时,不足一岁的三女儿因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夭折。“那时候,我们数着星星等灯亮,电灯比月亮还珍贵”。
过去十年,南非的电力系统是全球最不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之一。当中国工程师陈建国带着团队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村民们的眼神里混杂着期待与警惕。“他们围着我问这铁盒子(智能电表)会不会偷电。”陈建国回忆说。为了打破隔阂,团队挨家挨户演示操作,制作了祖鲁语版本的《安全用电手册》;解释智能电网不仅不会偷电,还能节约用电、减少停电。团队甚至把变压器涂成当地传统的蓝白色——那是当地守护神鸟的颜色。“我们要建的不仅是电网,更是信任”。
中国给南非电力的解决方案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中医式的“综合调理”。南非国家电力公司总裁丹·马洛卡尼说:“中国帮助我们提高了原有燃煤发电站的发电性能,还提供了智能配电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保障南非用电安全的同时助力南非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南非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在南非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7%提升至40%。南非《外交》杂志主编克里坦·巴哈纳表示:“有了来自中国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更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在北开普省的德阿镇,曾经的风车谷如今立起了一片“钢铁森林”——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南非公司投建的德阿风电项目。163座白色风机缓缓转动,每年为当地输送7.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1.99万吨,足够点亮30万户人家的灯火。借助中国参与建设的风电项目,周边村庄建起了小型冷库,搞起了农产品存储,乡镇医院也不再担心频繁的停电。这些“大风车”不仅是风景,更是当地人生活的转折点。
中国在电力领域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许多非洲国家的好奇,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南非司法首都布隆方丹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南非自由州大学奇贝萨教授曾详细对比三种电力模式:殖民时代的“掠夺型”、现代西方的“市场主导型”、中国倡导的“普惠发展型”。
20世纪初,南非发现大规模金矿后,英国殖民当局开始投资电力基础设施以方便攫取资源。1923年,南非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为殖民地经济和殖民者服务,电网也绕过了黑人地区,在电力领域形成“种族隔离”。如今的南非,当电力供不应求时,南非国家电力公司仍不得不使用减载的方式来缓解用电压力。例如,在四天的时间内,断电可能多达12次。
说起中国的电力发展方式,奇贝萨教授将其追溯到1997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光明工程”。此后,中国大力发展电力,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电力水平。当前,中国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0%以上,电网覆盖范围世界领先。
有学者感慨,“中国仅仅用二十多年时间,就解决了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甚至比那些更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解决得更好,真是奇迹”。
“在西方叙事里,现代化是奢侈品专柜,除了他们别无分店。中国却把它变成了超市货架上的日用品——种类多、价格优、人人可及。”来自东非的一位学者认为,这正是包括南非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的核心诉求——普惠的、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
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进入东开普省伊丽莎白港的库哈工业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格外夺目。这里曾经是一个老牌的工业园区,因技术滞后曾一度陷入衰败,当地失业率和犯罪率随之攀升。由北汽集团和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合资组建的北汽南非工厂,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家工厂从动工建设开始就受到当地媒体和企业的关注,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从项目签约到首台汽车下线的全流程。2018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见证第一辆南非本地组装生产的北汽X25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在北汽南非工厂车间内,车间主任马松加正盯着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中国速度不是魔法,而是精准实践。”马松加指着墙上的进度表说:“他们把施工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这个占地超过160公顷的整车制造基地,不仅实现了SKD组装到全工艺生产的跨越,更带动超过30家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进入供应链体系,在2022年便实现了60%零配件本地采购,成为中南产业合作的标杆项目。
“北汽南非工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资境外工厂,它是涵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生产基地,能以整车制造带动本土的零部件、物流仓储等自有业务,促进经贸发展。”作为合作方,南非工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布西·玛布扎对北汽南非工厂的经营模式非常看好。
2016年,南非政府颁布《南非特别经济区法案》时,许多政府官员的案头摆着中国深圳、苏州工业园的案例集,他们对“税收减免+基建配套”的政策组合拳已了然于胸。中国与南非的制度互鉴早已超越企业层面和经济领域,成为一场跨越山海的发展对话——南非既捧着中国经验的“课本”认真学习,又带着本土特色的“笔记”创新实践。
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中国与南非形成了多层次、制度化的合作体系,涵盖教育、科技、职业培训、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中国-南非国家治理现代化经验交流研修班”等人才交流机制的持续推进,中国制度和经验越来越为南非所熟悉。南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部副部长西赫勒·齐卡拉拉看到中国基层社区的信息化、网格化治理时不禁感慨:“希望南非也能有更多网格员和大数据,让我们的社区治理更安全。”
改变悄然而至:工人们笑脸多了,社区更安全了,年轻人有奔头了。在这场相互信任的接力中,南非从中国手中接过的不仅是方法,更是让人民生活更好的信心。
生动的发展图景
在布隆方丹的布尔战争博物馆内,展厅里英国集中营的照片触目惊心,展示着南非现代化起点的血腥与暴力。
南非的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矿业革命”,大量黄金与钻石被发现,引发了英国人的觊觎,于1899至1902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布尔战争。
南非和中国都曾经历殖民压迫与民族独立斗争,对发展权的珍视如出一辙。如今,中国脱贫攻坚的经验成为南非减贫实践的参考,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与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彼此呼应,这种精神共振正转化为中南合作以至南南合作的澎湃动力。
对于50岁的德班港码头工人约翰来说,“一带一路”是“看得见的路”——“以前货轮进港要等10天,现在只要3天,这多亏了中国帮助我们升级的码头。”
2015年12月,南非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让南非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价值追求——增进共建国家人民福祉。
“南非珍视南中高度互信,视中国为可靠的朋友。”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这样评价两国关系。自1998年建交以来,中国与南非的关系已从外交双边互动发展为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已成为南非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伙伴,中国式现代化正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带来启迪。南非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谭哲理认为:“中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将鼓励南非从自身价值体系中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过去的进口和非生产性发展战略。”
在南非,现代化理想正化作生动的发展图景——光伏板在林波波省的阳光下闪耀,不仅点亮千家万户,更让当地人触摸到新能源脉搏;海信工厂的流水线旁,南非技工与中国工程师共研图纸,“中国制造”正生长出“南非创造”的枝丫;约翰内斯堡的轻轨载着欢笑穿城而过,南非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现代化的另一重可能。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中南合作的深层默契源自对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源自对更公平、更包容国际秩序的求索。这一默契深嵌于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协作之中,如同好望角古老的灯塔,指引着跨越大洋的航船。
(作者:李锋,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