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应多些“主动防御”

文化遗产保护应多些“主动防御”

——四川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四川夏季多雨,既考验防汛响应,也考验文物保护工作。据7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兵峰说, “土遗址包括建筑土遗址、古城、关隘、陵墓等。它们力学强度低,易受水、风和可溶盐的侵蚀破坏,易在水中崩解、松散,是遗址文物中最难保存的一类。”对于三星堆、金沙这样的土遗址,当地正加强预防,将被动抢救转变为主动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对遗址本体的影响。

XxjpsgC007067_20250614_PEPFN0A001

金沙遗址祭祀区象牙遗迹发掘情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当一些地方文物保护还停留在“哪里坏了修哪里”的被动状态时,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保护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应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防控”的新路径。

土遗址作为最难保存的文物类型,长期以来都在与自然侵蚀“苦苦抗争”。三星堆遗址紧邻鸭子河,洪水、地震威胁如影随形;潮湿的环境还导致蚂蚁筑巢、植物根系破坏城墙。在过去,面对这些问题,往往是灾害发生后才仓促应对,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今,三星堆遗址管委会积极行动,采取防洪防水、减震等措施,还联合科研单位开展多学科研究,用生态环保方式解决蚁虫害和植物根系问题。这些主动作为,极大降低了灾害对遗址本体的影响,让文物保护不再是“疲于奔命”。

同样,金沙遗址则通过维持遗产赋存环境稳定性的策略,将预防性保护理念落到实处。他们摒弃传统化学材料介入,采用遗迹馆整体覆盖隔绝风雨,并构建起“监测—预警—调控”一体化系统。在祭祀区布设多种传感器,实时追踪环境波动,动态调节环境参数,把干预工作从“事后修复”提前到“事前防控”。这种科学系统的保护方式,有效抑制了遗址本体的劣化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思路转变的生动体现。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主动防控的关键。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安排专业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维护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这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靠“突击式”“运动式”的抢救,更需要常态化、制度化的主动防控。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保护是一项全民事业。正如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所说,希望公众能参与其中。从随手制止破坏文物行为,到积极为保护工作建言献策,每个人都能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只有当全社会都树立起“主动防控”的意识,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得到长久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防控”,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不仅为土遗址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期待更多地方能学习这些宝贵经验,让文化遗产保护从“亡羊补牢”走向“未雨绸缪”,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主动防控的守护下,代代相传,绽放光彩。(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