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莫忘为血管“防暑降温”

盛夏莫忘为血管“防暑降温”

连日来,京城气温高、湿度大,这样的天气让血管健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研究表明,气温超过32℃,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会大幅增加。临床数据也显示,每年6月至8月相关疾病急诊量较冬季增加15%至20%。下周末将进入三伏天,在这个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大家一方面要注意为血管“防暑降温”,另一方面需及时识别血管的“求救信号”。

1 高温是心脑血管的隐形危机

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介绍,高温炙烤让血管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影响血液、心肌、血压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变黏增加血栓风险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迅速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导致心脏、大脑等其他重要区域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心脏为了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快跳动,增加泵血量,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血液在扩张的血管中流动速度减慢,如同河道变宽后水流变缓,容易形成沉积物,血液变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心肌缺氧可致心绞痛 高温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脏在高温下被迫持续高速运转,心肌的耗氧量自然急剧增加。然而,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的供血又相对不足,好比发动机在高速运转却得不到足够的燃油供应。长期处于这种“饥饿”状态,心肌会因缺氧而受损,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血压波动大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夏季血压波动会呈现“过山车”式的特点,让人猝不及防。一方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出汗增多、水分流失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原本血压就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事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低温是心血管健康最大的威胁,此话不假。寒冷会使人体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这就像是给血管戴上了“紧箍咒”,心脏需要更加用力地泵血才能维持血液循环。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任何额外的负担都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的发生。但相比寒冷的直接挑战,炎热更像是一个“隐形杀手”,因为容易被人忽视而更应提高警惕。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是隐蔽而持久的,主要就体现在前文所说的血液黏稠度提高、心脏负荷增加、血压波动等方面。此外,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冷热交替也对血管很不友好。

从后果上来看,很难简单定义炎热和寒冷哪个更危险,但只要有一分风险,就值得我们付出十分的重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2 如何区分中暑与心脑血管不适

现在京城潮热难耐,中暑的发病率也开始上升。但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表现容易混淆,需要注意区分,以免延误病情。

夏季,医院急诊室常出现两种“高温病”:有人因烈日下暴走突然晕倒,有人却因空调房久坐突发胸痛。前者是中暑,后者可能是心脑血管意外。很多人不知道,有时候这两种疾病的初期表现容易混淆,头晕、恶心、乏力是“共同陷阱”。

头晕目眩 中暑因体温调节失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心脑血管问题则因血压波动或血管堵塞影响脑循环。

恶心呕吐 中暑时胃肠道血管扩张会引发恶心呕吐,心脑血管问题也可因脑部缺氧刺激呕吐中枢。

四肢无力 中暑因电解质紊乱会导致肌肉痉挛,心脑血管问题则因心肌缺血或脑供血不足引发四肢无力。

要想快速区分这两种疾病,可从看环境、查体征、问病史入手。

看环境暴露史 中暑必然有高温环境接触史(如烈日下劳作、密闭车厢内停留),而心脑血管问题可能发生在空调房、晨练时等温度适宜的场景。

查关键体征差异 皮肤状态:中暑者皮肤灼热潮红,严重者苍白湿冷;心脑血管问题患者皮肤可能苍白、出冷汗,但体温正常。脉搏呼吸:中暑者脉搏快而弱,呼吸急促;心梗患者脉搏可能细速或不规则,伴随大汗淋漓。意识状态:中暑昏迷前多有烦躁不安,苏醒后对高温环境有明确记忆;心脑血管问题昏迷常突然发生,且可能伴随肢体偏瘫、言语不清。

问基础疾病史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者突发不适,优先警惕心脑血管问题;健康年轻人剧烈运动后晕倒,更可能是中暑。

但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导致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出现这类症状提示病情已进展至严重阶段。此时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心梗患者在3小时内溶栓效果最佳,中暑患者在2小时内降温可大幅降低器官损伤风险。

对生命健康的守护,需要防患于未然的智慧。比如,高温天外出佩戴宽檐帽,随身携带淡盐水;空调房每2小时开窗通风;心脑血管患者晨练避开6时至10时的血压高峰期。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小妙招。

3 四种症状是血管在“求救”

相比其他疾病,心脑血管的症状其实很典型,如果发现以下4种情况,需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胸闷气短是心脏在“喘息” 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喘不上气,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其原因或是心肌缺血、缺氧,提示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休息,并尽快就医。

心悸心慌是心跳“失控” 心悸心慌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心跳加快、不规律,就像心脏在失控地跳动。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如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猝死。因此,出现心悸心慌症状需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头晕头痛是大脑在“抗议” 头晕头痛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表现。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头晕,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堵塞则会引起头痛,谨防与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有关。

肢体麻木无力是血管“堵塞” 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就像被“定住”了一样,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一旦发现肢体麻木无力,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总之,有以上任何不适,都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休息后仍然无法缓解不适或感到愈加强烈的,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加快病情发展。

延伸阅读

高血压患者夏日“护心指南”

1.补水有道:保持血液“清爽”

高温天气下,需要补水,但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导致血压骤降。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保证1500毫升至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优选白开水和绿茶,不喝含糖饮料。体内水分充足可以保持良好的血液流动性,避免血液黏稠,有助于血液循环。

2.饮食调养:清淡为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同时,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虾、豆类等,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咸菜、油炸食品、蛋糕等。

3.运动适度:以不疲劳为宜

虽然夏季天气炎热,但高血压患者也不能完全不运动,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最好运动3-5次。运动过程中勤补水分,以防中暑。

4.空调使用:进入空调房前需适应

夏季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发心脑血管不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先在门口适应一下温度,避免直接进入低温环境导致血管骤然收缩。

5.监测血压:早晚各量一次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血压波动较大的夏季,每天早晚各量一次并将数值记录下来。同时,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作者单位:应急总医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