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辉煌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素材。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善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一、建好红色课堂,夯实“主渠道”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发挥红色资源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作用的主要场所。用好红色资源,建好红色课堂,一要理论先行,用好教学主课堂。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的外在呈现和实践产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3]。教师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红色资源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契合性与结合点,以教学主课堂为重要抓手,引导学生领悟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要实践育人,用好社会大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征,红色资源是在党领导人民的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师应注重实践育人这一培根铸魂的关键环节,可以依托地方红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党和国家宝贵的红色基因库,教育引导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帮助学生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使其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过程中进一步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
三要数字赋能,用好网络云课堂。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用好云端课堂能够进一步打破时空局限,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政育人中的倍增效应。具体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数字化备课系统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云平台打造“与红色人物进行跨时空对话、亲历长征路”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科技手段赋能红色资源展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使红色资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让红色基因真正在“云端”绽放。
二、讲好红色故事,唱响“主旋律”
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是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4]。用讲故事的方式不仅能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还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厚度”与“温度”,唱响红色主旋律,为青年坚定树立远大理想提供丰厚滋养。
一要明确“谁来讲”。首先,思政课教师是当之无愧的红色故事讲述者。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融入红色故事的讲述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其次,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也应当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教师可以邀请英烈英模家属进行宣讲,为学生讲述先辈们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激励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最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设置“红色故事我来讲”等,让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黏性,实现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要把握“讲什么”。讲红色故事,就是要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将红色故事与相关课程设置协调起来,使之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党的故事要重点阐释“四个伟大成就”与“四个庄严宣告”,革命的故事要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根据地的故事要聚焦阐清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要注重阐明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等,聚焦找准红色故事与时代需求的契合点,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实效。
三是研究“怎么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事实才能说服人”[5]。讲好红色故事,首先要原原本本讲,确保红色故事的真实性。教师要深入发掘原始文献与资料,保证红色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汇聚察往知来的价值共识。其次要细致入微讲,注重用细节打动学生。例如可以通过详细讲述红色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教师也要着重刻画红色故事中的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一致。最后要深入浅出讲,以深刻的道理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要秉承“精准滴灌”的教学方针,通过“以小见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道理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提升红色文化素养,建强“主力军”
教师是用好红色资源、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红色文化,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
一方面,要强化知识储备,提升基于“论从史出”的红色文化理论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才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只有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才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把道理讲“深”,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说服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例如,可以通过研读红色经典文本、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参加红色文化研讨会等方式,强化自身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提升研究与阐释红色文化的能力,从而在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中担当起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和使命。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革命圣地等方式,学习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事迹,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扩展视野,更好地将自身实际体验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另一方面,要深耕教学内容,提增基于“史论结合”的红色文化课堂感召力。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红色资源是辅助教学的生动素材。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对教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深入研读教材上下功夫,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知识点背后的重要人物和观点、重大会议和事件、重点文献和文物,找准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支撑教学内容,提高教材文本质量和使用效果,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代代相传。课堂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运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能力,在研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情景设计,将红色资源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情感认同,使红色资源中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案例教学研究”(22VSZ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大伟,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昀如,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是》2024年第8期。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1页。
[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页。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