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理论网: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孕育淬炼而成的昂扬精神状态,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突出强调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理论武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高度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注重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勇担历史责任,及时回应国家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通过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

一、理论自信:在主动选择探索中坚定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研判。纵览百余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变迁,与科学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近代以来,面对空前绝后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及无数有识之士为改变民族的屈辱悲惨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斗争。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和方案,都未能有效应对所面临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现实的窘迫也使得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陷入一种被动、焦虑的困境。十月革命的爆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至中国,迎合了当时中国人民在迷惘之中急切寻求解救国家危难之道的迫切需要,也成功扭转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被动窘境。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知识分子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结果,他们意识到建立新型工人阶级政党迎来了成熟的时机,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人民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历史主动与精神主动,并通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验证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实现了党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自信的底气极大增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并陷入低谷时,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理论自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正是通过主动选择和探索,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并以实际行动回击了各种质疑,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是历史主动精神理论性面向的生动写照。

二、历史自觉:在注重经验借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虽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由于缺乏洞察实际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未能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限制了党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致使党的革命事业一度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毛泽东同志及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对中国革命实际进行分析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他总结革命经验,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对确立起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也源自党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在应用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存在着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从而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5]即便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深厚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仍然有着深刻体现。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6]

开展纪念活动与作出历史决议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尤为注重发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人物、重大节庆等纪念活动的作用。借助纪念活动的开展,总结历史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理论上的升华,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三个历史决议虽然诞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它们均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件。三个历史决议深刻反思了历史经验中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发展路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理论创新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性规律性认识,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两个结合”的不断深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途径得到极大扩展,也为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得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实践与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实践自为:在回应时代课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对历史最好的尊重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并非停留在书斋中的学问,而是一种根植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在赋予自身鲜明问题导向的同时,也赋予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8]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必须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警觉。这既要求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自觉摒弃那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做法,还要立足全局洞察时代大势,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双重实践导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与实践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9],到邓小平会见外宾时作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10],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11]的重要论断,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积极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仅表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也体现在语言和话语体系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理论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体现时代性的理论话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总而言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理论发展引领时代发展,注重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适应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从而使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特质跃然纸上。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表征与弘扬路径研究”(24YJC71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祥,辽宁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彭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

[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4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页。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0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1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92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