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与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7-0054-0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标识性概念,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诉求,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的胸怀和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出发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的中国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事业,经历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淬炼,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般国际形势的洗礼以及推进全球治理的实践,不断动态演进,有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世界大国如何认识和发展自己,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什么,将把世界带向何方,一直是其能否成为合格大国的“必考题”。2024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时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充分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从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到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视野的再拓展、思想内涵的再深化。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体系: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

10多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一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回答了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为什么全球赤字如此突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降反增、蔓延滋长?中国的回答是,大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国际秩序的良性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各国共同走向现代化等作出更多贡献。回答了时代之问。如何判断国际格局和形势走向,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什么?中国的回答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风险、动荡变革、不确定和不稳定是其重要特点,同时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国际局势,为全球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回答了历史之问。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中国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理想秩序与历史上国际秩序有何不同?中国的回答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公道正义,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国际关系发展确立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为国际交往开创新格局,为美好世界描绘新愿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形神兼备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经过10多年的成长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形神兼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人类的福祉,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未来前瞻;既描绘了美好愿景,又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既关乎人类的前途,也攸关每一个体的命运。从时间维度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这10多年,是对“天下为公”理想秩序的延续迭代。从空间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生长和覆盖的空间,致广大而尽精微,有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有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命运共同体等,中国还同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随着全球治理新疆域扩展到海洋、极地、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和构建的场域和边界也随之扩展。《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空间维度上的成长性是“有核无边”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谁,由谁建,如何建?2023年4月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并致辞,指出:“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相关文件以及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由全人类构建,依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人类服务。这里的“全人类”并没有排他性。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组成是人,既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由个体构成的各种群体。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全人类和人类所处的环境,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有人就有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回避矛盾,而是积极提供妥善处理矛盾的主张和方法。对待矛盾、分歧和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强调多边主义,有事大家商量着来,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欢迎各国参与,强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积极倡导推进的“全球南方”合作,其出发点之一,就是立足于南北差距,积极发展南方,争取与“全球北方”等国家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均衡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丰富细化。习近平主席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还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包含的内容广阔而精微,涉及人类生活和国际秩序的方方面面,正在形成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并衍生出形态各异的命运共同体。从整体构成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五个世界”组成。从性质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具体领域上看,有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命运共同体从无到有,无明确界限,相互包含,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体系。比如,随着两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中国与中亚的合作进入到制度化顶层战略设计和整体推进的新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将既有的“一带一路”元素和新增的绿色能源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等元素结合起来,同时中国将同中亚国家共享发展经验和最新技术成果,促进数字基础设施联通,加强人工智能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知行合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10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不断守正创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

在知的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理论维度上的守正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智慧,如“天下为公”“和合共生”“讲信修睦”“言必行,行必果”等,又结合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和时代之需,提出“同球共济”“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全球三大倡议”等。随着这些理念在国际上的传播以及对这些理念的学术化和理论化的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长为一种帮助各国人民认知世界的全球公共知识产品。中国从自身发展中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大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进而改善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软硬件条件,并由此得出“要想富先修路”的经验。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将这个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包括“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网络、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等在内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互联互通”经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加持,不仅成为全球发展的积极政策理念,也成为学术界研究、教育界传播的全球公共知识产品。

在行的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实践维度上的守正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战略性与日常性相结合,将宏大目标寓于日常行为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中国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了诸多顶层战略设计,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等。同时,中国也充分重视解决全球赤字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艰巨性,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转变为日常性的行为,注重具体行动和实施效果。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过多年努力,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从老百姓喜欢的热带水果,到东南亚发展需要的大型机械,双方从一点一滴做起。至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升级迭代为3.0版,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正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东盟才有信心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经过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成为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里程碑式成果,是区域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生动范例。行动的进展靠的是能力和能力的提升。中国在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做实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处理国际事务能力,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些能力包括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国际冲突的解决能力、国际机制的创建能力、全球治理的引领力,以及未来可期的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

(本文是202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化北京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研究”〈项目编号:24JCB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N].人民日报,2025-06-18.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