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7-000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以下简称“四为四谋”)“四为四谋”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前进动力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概括,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意识、宽广的全球视野和负责任大党的国际担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深厚的民本情怀,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社会主义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2012年11月,刚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更多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等重要论述,突出了人民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类特性”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化表述。
确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共同富裕不仅是人民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而且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筑牢幸福根基,是为人民谋幸福理念的实践载体和必由之路,确保改革航向行稳致远,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引领。2020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中央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安排,擘画了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宏伟蓝图。
强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将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着力点,从多领域、多层面、多维度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等多方面制度设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谋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包括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风潮涌动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经济发展的新逻辑,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更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创新引领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续动能,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路径和战略支点。
为人类谋进步的党
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中国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回应全球性问题与人类共同挑战。不仅致力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且致力于为全人类谋和平、谋发展、谋进步。
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推动跨国发展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与可持续化。倡议发出后,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签署了20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一带一路”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具包容性与执行力的发展平台之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这一重要论述赋予共建“一带一路”深刻的文化维度与文明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将新发展理念引入全球治理。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主旨演讲中将这一理念扩展至全球层面,并在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些方案紧密嵌入新发展理念的具体维度,构筑面向未来的全球发展路线图,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推动全球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全球秩序的稳定与发展潜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202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时提出:“应该结合二十国集团职能,在经济、金融、贸易、数字、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联合国应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成为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核心平台。
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其宏大的战略视野和深厚的人类关怀,倡导天下大同的全球愿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倡导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全球愿景。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提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世界梦”作为一种富有全球道义感召力的宏大构想,其文化源泉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贤就提出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大同梦”理想,这是“世界梦”的源头活水,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朴素理想和社会愿景。国家主席习近平基于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赋予“大同梦”以新的时代精神和世界意义。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对全球化进程中冲突不断、混乱频仍的当今世界来说,“世界梦”为各国、各民族提供了一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
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融通,才能实现“大同梦”。开放型世界经济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是“天下大同”在当代的经济实践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凝心聚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而且以务实行动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开幕致辞时指出:“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呼吁加强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合作,提出“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通过激活全球要素活力、深化分工协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融合、扩大共同利益等方式,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天下大同这一宏大目标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却是人类追求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然选择。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为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人类社会面临“四大赤字”,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才有可能寻求到有效的治理之道、破解之策。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2BKS13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
(作者简介:张兴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永淼,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