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交流互鉴发展规律看欧洲中心主义的谬误

从文明交流互鉴发展规律看欧洲中心主义的谬误

[中图分类号] G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7-0039-03

渗透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是“西方中心主义”“文明优越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批判和反对这些错误观点,就要究其根源,从源头上予以反击。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文明用来指称人类活动创造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一文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是透视欧洲中心主义谬误的有力思想武器。

欧洲中心主义是西方世界霸权的工具

一般而言,欧洲中心主义是指18世纪以来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思想观念,它将欧洲视为世界的中心,将欧洲文明视为无比优越的文明,认为欧洲创造着人类历史,引领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德国历史学家S.康拉德将欧洲中心主义的主要内容概述为:“将欧洲视作世界历史唯一的积极谋划者,某种程度上是‘源泉’。欧洲发布命令,其他地方服从。欧洲主动积极,其他地方被动接受。欧洲创造历史,其他地方在与欧洲接触之前没有历史。欧洲是中心,其他地方是边缘。”虽然,20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中心主义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但它仍然以各种形式渗透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

从民族国家来看,欧洲中心主义的“欧洲”主要是指以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18世纪以来,随着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北美洲和大洋洲建立。这些新生国家与西欧国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它们和传统的西欧国家被统称为“西方”。可以说,“西方”是扩展版的“西欧”。因此在目前的中文语境中,“欧洲中心论”与“西方中心论”表达的是同一层含义。

欧洲中心主义是欧洲世界霸权的产物,是欧洲维护霸权的工具。通过不断侵略扩张,不断毁灭、同化其他文明,欧洲占据了构建人类文明的主导地位。欧洲中心主义形成于这个历史进程中,并成为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主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

文明是多彩的,欧洲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欧洲中心主义把欧洲视为世界历史的中心。法国思想家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启蒙运动历史哲学的代表性著作,是一部早期欧洲中心主义的代表作。孔多塞以文化发展的代表性事件为标志将人类精神进步分为十个时代,除部落、游牧、农耕三个时代外,人类重大的精神进步事件全部发生在欧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代表作。黑格尔认为,地中海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的心脏,是世界成立的条件。地中海赋予世界以生命,“没有地中海,‘世界历史’便无从设想了”,一个民族只有与地中海相联系,才能参与世界历史。黑格尔还认为,各个民族代表着“绝对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东方是世界历史的幼年时期,古希腊是青年时期,罗马是壮年时期,日耳曼世界是晚年,是“绝对精神”成熟完满时期。欧洲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主要舞台,是历史终结之地。

但是,就真正的人类历史而言,每一种文明都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贡献智慧。欧洲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客观地正视历史,就会看到,很多文明都有过辉煌的成就。在东方,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在西亚,阿拉伯帝国兴起,形成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影响力辐射多半个地中海,铸就了辉煌的文明。在阿拉伯帝国最强盛的时期,都城巴格达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并通过印度洋连接东亚的中国,成为当时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枢纽之一。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所谓“原创”的欧洲文明其实是交流互鉴的产物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文明是无比优越的文明,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后,美洲被发现,新航路被开辟,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相继爆发。欧洲中心主义者也不完全否认其他文明的贡献,尤其是东方文明,但是他们认为这些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序幕”,是“史前史”。黑格尔认为,东方帝国仍然存在,但是再也没有产生新原则,因而是“非历史的”。欧洲中心主义者认为,某些特性,诸如基督教、气候、地理环境、贸易、民主、理性、人种等,使得欧洲文明具有了优越性。

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说明,欧洲文明的创造力不能仅仅从其自身来理解,更要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规律来理解。以古希腊为例,欧洲中心主义者把古希腊视为欧洲文明的原点,将古希腊文明视为“原创”。但是,古希腊文明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文明交流互鉴和传承发展的产物。古希腊文明属于东地中海文明圈,和埃及、近东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考古发现,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之间,埃及、近东、爱琴海地区出现了一些帝国,这些帝国间存在着密切的贸易、文化往来,形成了东地中海文明圈。公元前1200年左右,由于气候等原因,东地中海文明崩塌,北方蛮族进入古希腊地区,古希腊进入“黑暗年代”。在近东地区,虽然帝国兴衰更替,但文化以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文明迅速恢复、发展,在哲学、几何学、物理学、地理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不能仅仅放到古希腊社会内部来理解,还要看到整个东地中海文明圈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还要从几千年来东地中海文明圈所积累的人类智慧和东地中海地区各文明交流互鉴相互激发的广阔视角来理解。欧洲中心主义将古希腊文明与东地中海各文明割裂开来,无视这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传承发展,由此来证明西方文明具有与生俱来的某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其实是一种罔顾历史事实的自我蒙蔽。

文明交流互鉴是相互的,不是由欧洲文明单方面传播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文明永远是先进的、进步的,世界其他文明则是落后的、停滞的。欧洲文明创造着人类历史,也必然引领着人类历史。欧洲不断地向外围落后地区传播文明,就像光一样,照亮外围黑暗地区。因此,欧洲中心主义又衍生出“欧洲文明使命论”,即当其他民族还陷于野蛮状态或者停滞状态时,欧洲有责任向其传播欧洲文明,使野蛮民族“文明化”。

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并不都是由欧洲文明向其他文明单方面传播。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是复杂、曲折的。当一个民族强盛时,其文明向外传播就多些;当一个民族落后时,其接受其他文明影响就多些。18世纪,欧洲文明崛起并开始向外传播文明成果,其他文明努力学习欧洲文明成果,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必须看到,欧洲能够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也得益于借鉴其他文明的智慧。12世纪,欧洲学者开始翻译阿拉伯文明的学术著作并努力学习,迅速提升了欧洲的文化和科学水平,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的重要文化前提。

欧洲中心主义者认为,欧洲人从阿拉伯人手中找回了“失落”的古希腊典籍,接续了欧洲文明,阿拉伯人只是“守护”了古希腊典籍。这是一种颇有影响力的错误观点。实际上,在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中,阿拉伯学者千方百计地搜集古代文献,将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的重要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校正、整理、注释、研究、发展、创新,将哲学、几何学、代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化学、光学等发展到新高度。中国造纸术的传入,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文明成果的传播。因此,当时的欧洲接受的是多个文明交流互鉴融汇创新后的新的文明成果。欧洲现代文明的出现是以接受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前提的。欧洲不断单方面向外传播文明的观点,只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神话。

(本文是202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理论智库基础项目“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项目编号:ZKJC2401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仲伟民.“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9).

(作者简介:梁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